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廣東省博物館手工DIY活動受熱捧 跨界合作驚喜多

2015年05月21日11:28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廣東省博物館:“絲路榮光,織造未來”

  【光明日報·文化遺產·說 事】

  作者:岳博

廣東省博物館:“絲路榮光,織造未來”

“桑蠶愛美麗”手工DIY活動受到觀眾、尤其是小朋友的歡迎

  “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廣東省博物館推出了“絲路榮光,織造未來”系列活動。旨在追溯中國絲綢燦爛的發展歷程,向公眾呈現絲織品的魅力,展示廣東服裝設計師對當今時尚的貢獻,推動中國絲綢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蠶桑絲織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發現,是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5·18系列活動中,廣東省博物館攜手廣東寶桑園蠶業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絲路蠶語”活動展區,觀眾在此不僅可以欣賞到各式華美精致的蠶絲制品,還可通過標本、實物和圖文等學習海上絲綢之路、蠶的一生、煮繭繅絲、織綢印染等相關知識。尤其是在“桑蠶愛美麗”手工DIY活動中,觀眾可以親手將各種不同顏色的蠶繭發揮創造力進行DIY創作,受到熱捧。活動現場還有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專家,為觀眾進行系統形象的解說。

  絲綢的柔美華麗曾經在兩千多年前征服了羅馬帝國,如今它依舊在時尚世界中煥發靚麗的光彩。5月16日下午,廣東省博物館特邀鄧兆萍時尚設計機構上演了一場“絲展霓裳”服裝秀,16名專業模特在博物館大堂展示32套設計服裝,通過科學手段、藝術創作和服裝設計師的跨界合作,向人們呈現了一場科技、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的視覺盛宴。

  活動結束后,鄧兆萍時尚設計機構向博物館捐贈了“盛世中華”的7件代表作。這些跨界合作的創新作品,將成為博物館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廣東省博物館表示,這次捐贈不僅可以展現當代設計師的藝術品位和創新能力,而且將帶動本土設計師與博物館的密切合作,為未來博物館釋讀現代社會生活提供持續動力。

  在茫茫大海沉睡幾百年的器物,褪去海水風浪侵襲的痕跡,呈現於世人面前時依然保留時間和歷史的印記。這是怎麼做到的?在5月17日上午舉辦的“學生策展人系列活動·南澳文物修復:概念和實踐”中,廣東省博物館文保中心的王亞麗博士帶領學生策展人深入庫房和實驗室,親自解說和展示出水文物的修復過程。

  5月18日雖然是周一,但因為是國際博物館日,所以博物館照常全天開放。下午2:30,美國新英格蘭水族館副總裁威廉·斯皮策博士應邀做了一場“博物館教育活動策劃與推廣”的專題講座。斯皮策是美國新英格蘭水族館主管項目、展品和規劃的副總裁,在發展和實施科學教育項目和素材領域有超過20年的工作經驗。他與博物館同行和熱心觀眾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心得。

  博物館絕非遺世獨立的“藏寶閣”,它要與社會實現同步脈動,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文物資源,激發當代設計師的創新動力,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廣東省博物館用5·18系列活動向公眾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