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潼關抗戰河防曾被美中將贊勝似“馬奇諾防線”

任嬌

2015年06月04日10:51    來源:華商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潼關抗戰河防曾被美中將贊勝似“馬奇諾防線”

  潼關,又名沖關,地處陝、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地帶,在中國十大名關中僅次於山海關居第二位。這裡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路高狹,中間僅有一條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馬通過,自古就是地理要沖,交通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由於潼關的險要,還使得當地發生的戰事屢屢創造奇跡。抗日戰爭期間,日寇數十次發起對潼關的攻擊,試圖西向控制西安,以北上消滅共產黨,南下令國民黨屈服,但卻始終未能突破黃河防線進入陝西。

  6月3日,陝西抗戰遺跡尋訪團來到潼關老縣城遺址,尋找到當年抗戰碉堡遺跡,在位於潼關老城山頂上,3米深5米寬的戰壕還清晰可見,目前由附近的農民種滿了花椒樹。

  潼關沿黃河南岸尚存四處抗戰碉堡

  抗戰碉堡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用於防御日軍渡河的軍事設施,設於潼關沿黃河南岸的抗戰一線。據潼關縣文物旅游局張輝介紹,“現存僅剩四處,碉堡1處位於港口老糧站西城牆外,堡體被土掩埋,僅能看到頂部﹔碉堡2處位於秦東鎮黃河風景區內老白家酒店停車場,碉堡高4米,頂高1米,直徑3.9米,上方略方圓,為半封閉結構,前面設有哨眼及機槍口。”

  在秦東鎮黃河風景區內老白家酒店停車場的碉堡2處,可以清晰地看到3處哨眼和機槍口,機槍口下有小洞,可以存放彈藥。從哨眼望去,黃河對岸的風陵渡一覽無余,那裡就是當時日軍駐扎的主要陣地,中間的黃河宛如天塹。

  碉堡4處位於十裡鋪村四組東北農田中,堡體有些破損,頂部已經不知去向了,在碉堡的北面牆體設有機槍眼,火力直接面對的便是黃河河面。志願者李恩慧說,“麥田邊的碉堡頂部已被野草掩蓋,如果沒有人介紹,會以為是一座墳塚。”

  本次尋訪團帶隊專家、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華騰教授介紹,“從這些尚存的碉堡遺跡可以看到,當時用鋼筋、石子混凝土建筑了堅固的碉堡,是早有准備而建的,從設計到選址、建筑工藝,都讓潼關河防堅不可破。”

  古城牆原寬6米長5.5公裡 也是抵御日軍重要屏障

  沿著蜿蜒的山路,尋訪隊伍的汽車駛向潼關東山山頂,放眼望去,面前是一片原野,周邊被一圈幾米高的土牆圍繞著,再后面是綿延而險峻的群山。據介紹,這就是潼關古城牆舊址,也曾是抗戰時期抵御日軍非常重要的一道屏障。

  張輝說,潼關古城牆修建於明代,圍繞著潼關古城綿延開來,全長5.5公裡,城牆原寬6米,外部用青磚包裹,非常雄偉壯麗。后來由於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縣城搬遷,城牆內繁華不再,但除了北面部分,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城牆都基本保存了下來。

  碉堡3處就位於潼關東山景區的東北角,碉堡通高4米,直徑3.5米,半封閉式,上方略平,周圍有三處哨眼,碉堡整體保存較好,還可以看到一個可供一人出入的洞口,是碉堡的機槍位,而碉堡內已被山土掩埋一半。從這裡望去,中間的溝壑幾十丈深。張輝說:“當時這些碉堡沿黃河南岸建立,每隔30米—50米就有一座,火力覆蓋了對岸日軍的所有渡河范圍,是防止日軍渡河攻擊的利器。這裡易守難攻,敵軍有任何舉動都能看到。”

  尋訪團一行人登上城牆舊址,站在高高的土?上放眼眺望,牆內是廣袤的黃土地,牆外是幾乎垂直的崖壁,崖壁下是浩渺的黃河水面。志願者鄔婷說,“天高水闊,我深深體會到了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也更加對先輩的智慧與勇氣由衷地敬佩。”

  軍民挖14.6公裡交通溝運輸傷員保物資供應

  全面抗戰爆發后,陝西成為全國抗戰的重要基地,而此時,陝北的八路軍主力已開到晉西北前線,留守的一萬多人防守在三百多公裡的黃河西岸。關中的楊虎城部主力也開到山西、河北交界的前線,留守的6000多人防守在一百多公裡的關中東部。

  “駐守潼關的守軍用3年時間在潼關修筑了固若金湯的河防防線,並配備了強大的火力,隨時准備阻擊日軍的侵犯。”今年81歲的潼關縣文史專家姚允文介紹說,1938年3月7日下午四點半左右,剛佔領了風陵渡的一部分日軍突然炮襲潼關鳳凰山隴海鐵路一帶,停留在潼關車站的客貨車被擊中,不少民房被擊塌,霎時間潼關城內硝煙彌漫,百姓紛紛逃難到潼關城后方的七條山溝內。

  據潼關縣史料記載,當時原駐守在潼關的中央軍第十六師正奉命東調,當地憲兵和警察也慌作一團。駐華陰沙渠村的國民黨陸軍四十六軍軍長樊崧甫聞訊趕到潼關。夜半,該軍二十八師師長董釗率兵進駐潼關,連夜構筑工事,布兵設防。隨后,輪番守關的軍隊在潼關百姓的幫助下,在縣城北的黃河沿岸修筑了鋼筋水泥防御工事。

  1939年7月,潼關縣境內的西潼公路由於日軍狂轟濫炸,不得不改線於南原上。12月,鐵路運輸被迫中斷,華陰經潼關到閿鄉的軍需民用物資全部改為驛運。1940年,潼關軍民在潼關境內挖出了14.6公裡的交通溝。這條交通線連接了隴海鐵路的運輸,運輸了從潼關以東抗日戰場數以萬計的傷員,保証了幾十萬抗日軍民的物資供應,為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美駐華陸軍總司令魏德邁中將曾贊譽潼關河防勝似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一戰后法國在德法邊境修筑的防線,二戰時法國憑借此防線阻止希特勒進攻)。昨日,在已經成為農田的原潼關城頂部,華商報記者和教授、志願者們好不容易爬上戰壕的土坡,向下望去是3米深的戰壕,遠處風陵渡一覽無余,壕內被附近的農民種滿了花椒樹。

  “當時在建筑工事的時候,就是老百姓冒著炮火搶修工事,有的木料要從南山運,老百姓也按時按任務送到,經常是男女老少運沙石、砸石子,鐵鍬用禿一把又一把,沒有人退縮。”姚允文說。

  “潼關的抗戰史,是軍民的抗戰史。”張華騰教授說,“在當時那樣的年代,這樣的兵家要地,突然從四面八方來了這麼多軍隊,他們的衣食住行、軍事建設,都是在當地人民的幫助下一同完成的。軍民一起守衛潼關八年安全,既守衛了陝西,也守衛了西北和大半個中國。”

  史海尋遺

  運物資火車為避日軍炮擊 藏身涵洞機智“闖關”

  潼關老城面臨黃河,背倚秦嶺,地處陝、晉、豫三省要沖,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旋即佔領山西,意圖突破潼關,染指西北。在黃河北岸風陵渡安置猛烈火炮,試圖破壞隴海鐵路線物資運輸。

  昨日,尋訪隊伍開車沿著曲折的山路來到一處偽裝成窯洞的火車涵洞。涵洞上開了一個剛好可以通過火車的門,門上方有兩扇方形窗戶作為掩飾,涵洞頂部刻著“1932民國二十一年”、“NO17”的字樣。據潼關當地居民吳震老人講,這是當年“闖關車”留下的遺跡。

  “闖關車,就是當年聰明的中國人民和日軍的斗智斗勇。”吳震老人說,日軍發現潼關老城裡的潼關橋目標明顯,每當有火車經過時便會進行炮擊。當地軍民積累了長期的斗爭經驗之后決定,火車在通過橋梁之前便開始鳴笛,日軍看到冒煙、聽到鳴笛后立刻開始炮擊潼關,火車此時則躲在涵洞中,一旦炮擊結束,迅速闖過潼關橋。“潼關軍民還在鐵路線以北趁著夜色掩護修筑高牆,遇到河流時候,便先用枕木堆疊,直到與鐵路橋一般高度時,再以土筑牆,並且有專人放哨,對岸日軍一有風吹草動,修筑人員立即撤離。”

  “老隴海線1932年貫通后,成為陝西煤炭等物資的必經之地,也是河南、山西等地群眾逃難的路線,就成為了日軍重點轟炸對象,現在老隴海線鐵路線橋墩上,還能看到當年的彈孔。”十幾年前曾尋訪當地抗戰遺跡的潼關縣廣電中心主任萬雅迎說。

  敲鐘報警者“以豆計彈”記錄日寇炮轟潼關罪行

  據潼關縣史料記載,抗戰期間先后有百余名火車司機和司爐工犧牲在潼關,養路工人冒著炮火搶修線路,有一次三十余人死於日軍炮火之中。

  據統計,僅1938年,日軍就向潼關發射炮彈五千四百余發,炸毀隴海鐵路鋼軌三十六根,枕木六百五十余根,擊毀火車機車十二台,客貨車三十四輛。

  抗戰期間,日寇到底朝潼關打了多少炮彈呢?在走訪中,吳震和姚允文都提到了“以豆計彈”的故事,潼關當時有敲鐘報警者,1938年鐘被炸壞后,敵人每打一發炮彈或扔一顆炸彈,打鐘人就朝盆裡扔一粒豆子,抗戰勝利后,一數豆子,竟然有一萬四千八百多粒。

  口述歷史

  85歲潼關老居民:剛開始轟炸時逃跑 后來就習慣了

  姚允文回憶,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和家人從風陵渡往潼關古城走去,遠遠的看到東山頂漂亮的城樓,但進入城內后發現房屋已大量損毀。

  在潼關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我在大炮底下震大的”,意為表明潼關人什麼都不怕。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時候,吳震為此作過一首詩來紀念:“我是大炮底下震大的,它記載著日寇狂轟濫炸潼關的歷史陳跡,六十年前日寇隔河炮擊,五百多年的歷史名城變成瓦礫廢墟。城內房屋十之八九被毀,巍峨是六座城樓和古跡已是滿目瘡痍。”

  今年85歲的劉光明是潼關縣秦東鎮港口社區的居民,抗日戰爭發生時他僅7歲,一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他已15歲,親歷了在“炮口”下生活的潼關抗戰史。劉光明老人說,“剛開始大家還很緊張,日本轟炸的時候都逃到城后的溝裡,在那裡弄了窯洞用來做防空洞,城內幾乎是十室九空。經常有日軍轟炸,但從未攻佔成功過,大家慢慢感到了安全,漸漸地大家也就習慣了,搬回家中該做什麼做什麼。”

  華商報記者 任嬌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