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周,國產電影票房捷報頻傳:《捉妖記》以單日票房1.87億元創華語電影首日最高票房紀錄﹔7月10日上映的《西游記之大聖歸來》,一周累計票房超4億元,刷新國產動畫票房紀錄﹔《小時代4》首周末票房突破3.6億元,創造了該系列電影最高首周票房紀錄。
暑期檔,一向是票房重倉。然而,在刷新票房歷史新高的7月18日,4億元票房幾乎均為國產片貢獻,是什麼原因激發了國產電影票房的“速度與激情”?
華語票房紀錄屢屢被刷新
7月17日晚八時,上海新天地ume影院前人頭攢動。電子屏幕上,《煎餅俠》、《捉妖記》、《西游記之大聖歸來》等影片場次預告滾動播出,最近一場的《捉妖記》《煎餅俠》剩票均不足10張。
就在這一天,中國電影市場再度創下一項紀錄:中國電影首次出現兩部影片單日票房過億元的盛況。《捉妖記》以1.31億票房拿下冠軍,《煎餅俠》以1.3億票房緊隨其后。此前一天,《捉妖記》上映首日曾以1.73億票房創下華語電影首日最高票房紀錄。紀錄僅僅保持了兩天,7月18日該片以1.87億重新刷新單日票房紀錄。
與此同時,7月18日全國電影票房突破4億元,創歷史新高,且幾乎均為國產片貢獻。據初步統計,《捉妖記》《煎餅俠》《西游記之大聖歸來》三部影片當日約貢獻了九成票房。
“電影保護月”助力暑期檔
暑期檔國產影片票房井噴,有業內人士將其歸功於“國產電影保護月”。
2004年,國家電影局從扶植國產電影考慮下達通知,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不鼓勵在每年6月20日至7月10日、7月20日至8月10日引進海外分賬大片。這個不成文的規定,被稱為“國產電影保護月”。
在其影響下,近年來暑期檔影市也基本呈現“國產大片扎堆、進口片芳蹤難覓”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定檔七八月間的國產片超80部,其中包括《道士下山》《橫沖直撞好萊塢》《小時代4》《捉妖記》《西游記之大聖歸來》《迷城》《太平輪:彼岸》《楊貴妃》等大成本大制作電影。進口片中,7月僅有一部《罪惡贖金》撐台面。
在這段時間,憑借《捉妖記》《煎餅俠》等片的票房爆發,目前2015年國產電影票房比例已攀升至52%,實現對進口影片的反超。
誠意之作引來“自來水”口碑
令業界欣喜的是,在國產片票房集體井噴的同時,票房與口碑的雙贏漸漸壓過了以往“高票房低口碑”的尷尬,並催生了一個全新的網絡名詞:自來水。
顧名思義,“自來水”是自發組織宣傳影片的免費網絡水軍。如看完《大聖歸來》的網友,每天自發地在社交網站發布著《大聖歸來》的信息,並身體力行推薦給身邊的人。一位“自來水”觀眾這樣評價《大聖歸來》:“在這個追逐好萊塢動畫、追逐日漫的時代,《大聖歸來》點燃了我們對國產動漫甚至是國產電影的一種期待。”
在口口相傳之下,上映首日受到《小時代》《梔子花開》兩部粉絲電影夾擊、排片率不足10%的《大聖歸來》,連續逆襲,三天票房破億元。上映第4天,排片率約14%的《大聖歸來》,票房甚至擊敗排片率均為33%左右的《小時代》和《梔子花開》。
此后,《捉妖記》首映,口碑效應再次顯現。“華語影壇史無前例”、“電影工業裡程碑”、“華語電影新標杆”等“碾壓”輿論界,被稱為“360°無死角好評”。首映當日,《捉妖記》創下華語電影首日最高票房、單片單日最高票房、周四上映單片最高票房、點映最高上座率等多項紀錄。從同期上映的《大聖歸來》《捉妖記》《煎餅俠》等電影同時收獲票房和口碑,足見中國電影市場完全容得下幾部強片的同期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