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內的卡口很狹小
地道的入口處原由灶台作掩護,現在為了方便參觀,砌了這樣一個一尺多寬的長方形入口。
引子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凡是看過電影《地道戰》的人,都會記住這段熟悉的旋律。一部黑白老電影《地道戰》,曾讓很多人津津樂道,那彎彎曲曲的地道,神出鬼沒的戰斗,蘊含人民智慧的斗爭方式,都讓人看得如痴如醉。
電影《地道戰》的拍攝地點,是在河北清苑縣冉庄。
其實,不光是在冀中平原,在河南豫東大地,也有一條讓人驚嘆的“地下長城”——李館地道。
民權縣北關鎮李館地道,就是當地百姓為了打擊日寇、保家衛國而開挖的。根據資料記載,李館地道連接豫魯兩省,綿延25公裡,以李館村為前站中心,往南通向任庄、李庄、尹庄等5個自然村,北連山東曹縣的10余個村庄,構成一條堅固的“地下長城”。
抗戰期間,李館地道成為當地群眾打擊日寇的重要法寶——據不完全統計,當地軍民利用地道消滅日軍和漢奸300多人。
遺憾的是,在1958年,李館地道大部分毀於水患,目前保留下來的隻有百余米。2015年7月7日,記者前往民權,去探訪在抗戰期間名震豫東的李館地道。
入口處以灶台作掩護
7月7日,一個特殊的日子。
在這一天,記者前往民權縣北關鎮。出民權縣城一路往東北而行,原本以為北關鎮就在縣城北郊,但車子沿著崎嶇的鄉村小路走了半個小時,還沒到達目的地。
“這個北關不是民權縣的北關,而是考城縣的北關。”陪同採訪的民權縣副縣級干部楊思鬆深諳地方史志,對李館的歷史娓娓道來。從東漢起,在豫東就設置考城縣,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考城縣縣治的位置多次遷徙。明代曾將縣治遷到現在的民權縣北關鎮一帶。1954年,考城縣和蘭封縣合並,組建蘭考縣,但北關鎮等區域劃歸民權縣。“北關鎮李館村位於民權縣城東北31公裡處,東、西、北三面與山東曹縣接壤,周圍河堤縱橫交錯,素有魯西南門戶之稱。現在的李館東村和李館西村原來是一個村,叫李館村,現存的地道在李館東村。”楊思鬆笑著說。
李館地道,並不在李館村內。“現在的李館村是因為洪水遷建出來的,李館地道在村西北面約一公裡的地方。”在北關鎮黨委副書記王斌的帶領下,我們走出村子沒多遠,一道紅牆圍起的大院赫然在目,“現在李館地道遺址已經被保護起來了。”
迎接我們的是85歲的趙鬆武老人,聽說要來採訪抗戰時的地道,老人穿戴非常整齊。趙鬆武盡管有些耳背,但說起話來條理很清晰。從1990年起,老人就住在院子裡看守著李館地道,報酬是每月10元錢的工資,外加8畝地的收入。這8畝地在房子的左、右和后面,種的是玉米。李館地道,就在這塊玉米地的下面。
趙鬆武老人摸出一把鑰匙,打開東邊的一間屋子。屋子裡空蕩蕩的,隻有一個做飯用的老式灶台,灶台上放灶鍋的灶口,就是地道的入口。“當時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灶台,上面放口鍋,一般人不會發現。進地道的時候,鍋一掀,就進去了。出來的時候,在裡面用頭一頂,把鍋頂起來,就可以爬出來。”盡管和《地道戰》中情景一模一樣,但隻有親身站在地道入口處時,才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現在為了方便參觀,在灶台一側砌了一個長方形的入口,一尺多寬,可以輕鬆地沿著台階進入地道。
踩著台階,我們跟著趙鬆武緩緩進入地道,眼前漆黑一片。當老人打開地道內的電燈時,仿佛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地道高約1.7米,寬約1米,青磚砌就,頂部為弧形。“有的地方點燈壞了,可能看不清楚,你跟著我走。”記者跟著趙鬆武老人,緩慢地走了十幾步,感到疑惑:“好像我們回到原來入口的地方了?”
“對、對,這是個轉盤。”趙鬆武老人笑了,“在地道的入口,通常都會設這麼一個轉盤,轉盤四周有好幾條道,有出口,有活道,也有死道,鬼子進來摸不清哪條路,暈頭轉向,有的進來繞著轉盤轉圈圈,有的摸著摸著就進入死道了。”
根據資料描述,地道中的死道,隻有入口,盡頭是一個陷阱或者機關。鬼子摸進了死道,要麼掉進陷阱,要麼被機關干掉。
內設多種陷阱機關
地道該怎麼正確走?趙鬆武老人說,跟著走就是了。
我們重新繞著轉盤轉了幾步,來到一個地道口,這條道的門比較窄,高也就一米多一點。“這個口叫卡口,是地道裡活道的入口。”瘦弱的趙鬆武彎下腰,身子縮起來,艱難地鑽進去,記者也跟著很吃力地鑽進去。“這個口為啥叫卡口呢?就是一道卡子,挖的口小,鑽的時候很吃力,鬼子就算發現了,想鑽進來,也得彎腰縮頭,很費勁,咱的人埋伏在一邊,趁他們費勁進來的時候,不費勁就能干掉他們。”趙鬆武老人說,由於卡口很狹窄,到了需要封鎖卡口時一塊石板就可以封住,鬼子很難進來。
過了卡口,裡面的地道感覺更低了一些,得弓腰而行。地道兩側的牆壁上,每隔五六米都有一個高一米、深半米的洞口。“鬼子黑燈瞎火地進來,咱的人可以藏在這個洞裡伏擊鬼子,不需要拿武器,就是冷不防伸出一條腿,也會把他絆個大跟頭,一下子就可以輕鬆地摁著他。”趙鬆武解釋說,這個洞叫躲洞,可以躲藏避難,也可以設埋伏襲擊入侵之敵,而且在洞口附近還會附置一個翻板陷阱,有時候把敵人絆倒,鬼子或漢奸直接摔進陷阱裡,連摁也可以不用了。
躲洞附近的牆壁上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小洞,是用來放燈燭的。“當然,如果鬼子進來的時候,這些照明的蠟燭都撤掉了,如果是軍隊或百姓避難,這些蠟燭點可以方便群眾。”趙鬆武老人如是說。
跟著趙鬆武老人走了一二十米,地道牆壁右側又有一卡口,顯然為另一條地道的入口。這條地道隻有10多米長,走到盡頭又一卡口出現,進入后才發現是一個圓形的密室,寬大舒暢,可自由站立。“這是召開秘密會議或休息的地方。”王斌解釋說,有時候是遇到鬼子掃蕩,軍民隱藏到地道裡得好幾天,有些重要會議放在地道裡開更安全。
據資料記載,李館地道當年還設了通風的氣口,遇到鬼子放毒氣,還可以將毒氣引導排出﹔另外還有突口。“突口的作用是以防萬一,真到了最壞的地步,鬼子突破了地道的防御或者地道無法使用,就可以使用突口,讓軍隊和群眾從突口突圍出去,順利撤退。”王斌如是說。
在趙鬆武的帶領下,沿著狹窄的地道繼續前行幾十米,到了直通地面的出口。當然,這個出口是為了方便參觀而修建的,“原來的出口在下面的溝渠內,沒有毀壞之前,這條地道一直可以通往山東曹縣的地道呢!”趙鬆武自豪地說。
遺憾的是,由於水患的毀壞,目前現存的地道已經無法向我們完整地展現地道戰的神奇風採,但這一百多米長的地道遺址已經非常讓人震撼了。
請繼續閱讀A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