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專家:劉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或真實存在

2015年07月29日11:00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社科院專家:劉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則"或真實存在

  繼“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之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關於新地球的發現,再次引發了網絡狂歡。和以往的一切新聞事件不同,在1400光年之外,比我們任何人的生命盡頭都遙遠的地方,給了人們非同一般的想象和親切。在和科學相關的領域裡,推想也好,猜想也好,幻想也好,甚至空想也好,類地行星的存在早就廣為人知,甚至類人的智慧生命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情,所以盡管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發現,但從發現的意義上來說,它給人的震撼並不那麼強烈,它真正的意義並不在星辰大海的彼端,而在於我們存在的這個小小寰球本身。

  科學神秘化

  炒作削減發現的意義

  NASA大肆炒作類地行星發現,但它本身的處境卻在某種程度上削減了發現的意義。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說,“預料之中,而且意義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很久以來,對於類地行星的出現就有了太多的預測,而這一次發現的新行星和地球的相似度其實沒有那麼大。美國人之所以大肆炒作,可能和NASA本身的處境有關,隨著它的航天飛機逐漸退役以及經費被大幅度削減,它需要通過某些宣傳策略來改變自身的處境。”

  但標題黨依舊是有效的,這和現代科學知識本身的特性有關,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元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說,“人類生活的世界,可以稱之為中觀世界,即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可以感受到的世界,在中觀世界之外,還有微觀世界,比如質子層面的世界以及宏觀世界,比如億萬光年范圍內的宇宙。可以說,相對於自然感官的人,科學已經走得很遠,遠到超出常識,最終帶上了神秘感。”

  手裡捏兩顆糖給人猜,即便猜不中,當攤開手時,也不會過於驚奇,但現代科學遠遠超越了人的想象,李河說,“科學已經進入了一個秘密即便被揭開,卻依舊會讓人覺得神秘的程度。而它的這種特性,對於一般人來說,有重大的傳播價值,就像神話一樣。”

  叢林進化論

  黑暗森林或真實存在

  劉慈欣在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三體》中提出了一個很有名的概念,“黑暗森林法則”,這個法則認為,宇宙中每一個文明都是拿槍的獵人,“被發現,總有一個被消滅”。

  類地行星的終極想象是類人生命,或者說智慧生命,盡管NASA的發現甚至都還算不上“新地球”,但不妨礙人們進行更深遠的猜想,而宇宙中其他的文明,究竟會是什麼樣的,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劉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則”在網絡上受眾極廣,有網友直接表示,“趕緊停止向宇宙發射信號,抹去地球的坐標”。

  劉慈欣說,“黑暗森林法則並不是一個科學概念,只是我在作品中的一個設定,或者說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宇宙中的可能性是無限多的,比如說一種極端的可能,宇宙中隻有地球上有生命。所以不必把它當做定律,科幻作家的任務,就是把各種可能都寫出來,讓讀者有更廣闊的視野”。

  李河則認為,“黑暗森林法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提法,“在十六到十七世紀,這樣的提法其實已經出現,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出叢林法則,達爾文稍晚一點,提出進化論,后來進化論又進入社會領域,這些都和黑暗森林法則有相似性。在今天,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影響,同樣也告訴人們,黑暗森林其實是可能存在的,或者說是現實的一種。”

  新的地球,新的智慧生命,甚至新的人類,這是宇宙觀測和猜想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李河說,“對於新的智慧生命的想象,無非是把人類本身的法則投射到外部,用到對方身上。科幻,不僅僅是按照科學的邏輯去幻想,同時它還有思想。”

  現實的返照

  人類恐懼高智慧生命

  從幻想到現實,再從現實到幻想,科學的遙遠程度,影響著文學的遙遠程度,但是這一次,新的類地行星發現,似乎有些落后了。

  劉慈欣說,“科幻文學從科學發現中獲得資源,科學的發展也推動著科幻的發展。不過具體到這一次,可能影響並沒有那麼大,它不出意外,人們熱衷於討論它,源於人類對另一個世界的向往,在以前,地球對於人類來說相當廣闊,但當科學發展,人們才發現,地球原來很狹小。而人類向外擴張和發現的本能,則使這種天文發現格外地吸引人。”

  但新奇之后,考慮的就會更多,有沒有外星人,他們對人類是善是惡?劉慈欣說,“黑暗森林理論並非科學結論,但《三體》中提到的宇宙社會學,則是一門面向宇宙、面向未來的科學,對人類的長遠未來有重要意義。”

  這個意義,在李河看來,首先是面對人類自身的,他說,“科學的探索無法阻止,外部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明顯存在,而人類和外部生命的距離是人類自己決定的,科學越發達,距離就越近。然后的問題是,我們指望外部生命是什麼樣的?”

  至少在現在的條件下,對於外部智慧生命的想象,依舊還源於人類對自身的認知,李河說,“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希望人類之間有一種民主的關系,但實際上國際政治中仍舊存在大國博弈、叢林法則,人類內部就不安全。那麼對外的呢?我們對於智慧低於我們的動物,從不給與對方足夠的尊重,而是當做食物、寵物、工具等。那麼假如我們發現智慧更高的生命,即便它是善良的,我們也不會放心,以己度人,本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全部的恐懼也都來源於此。”

  需要並不多

  須有更加善意的規則

  科學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每一次科學的大發現,都會引起整個社會的連鎖反應,文明、文化、哲學、倫理、道德……星河彼端的世界,對人類的影響,不需要跨越漫長的時間和空間,它直接作用在人類的身上。

  霍金也曾經說過,外面有危險,還是別探索了,外面的危險來自於猜測和推論,同時也來自於對自身的認識。李河說,“人類就像孩子,有一種幽閉安全感,家裡沒人的時候,把自己裹到被單裡才感到安全,但在被單裡又忍不住會探出頭來。而對於宇宙的猜想,黑暗森林法則,更值得讓人思考的是,人類本身是什麼樣的。不論是馬基雅維利、霍布斯還是洛克等,這些現代社會法則的奠基者們,在設想法則時,都會有一個自然假定,即假定自然狀態下的人是什麼樣的,洛克是比較溫和的,他認為人通過勞動獲得生存資料,但后來人與人的關系無法約束互相掠奪對方的勞動成果,於是成立國家來進行約束。霍布斯則是比較悲觀的,他在《利維坦》中提出,人對人之間,就像狼一樣,你爭我奪無休無止,為了結束這一切,於是要成立國家,建立社會法則。”

  但是這些設想顯然還沒有實現,李河說,“動物保護倫理學家,常常會遇到一些難題,比如為什麼要保護動物,為什麼保護狗而不保護貓?如果放到更大的范圍內,就容易理順了,當你善意一切時,你才有可能期待更高的文明善意地對待你。假如你不善待,就奉行叢林法則、社會達爾文主義、黑暗森林法則,那麼就不要指望別人善待你。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還是一意孤行,可能根本等不到外部的危險來臨,人類自己就先消滅了自己。科學會影響自身,而好的科幻作品,也一定要反照自身,發現並解決自身的問題,比考慮外星人怎樣更加迫切。而要約束人對於自身內部和外部的無限攫取、掠奪,必須建立一種更加善意的規則。宇宙再大,我們需要的規則也不多。”

  (北京晨報記者 周懷宗)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