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父親栽種的木瓜海棠前,孫天平感慨萬千
在廬江縣金牛鎮,有一株110歲樹齡的木瓜海棠,這是當年抗日名將孫立人親手栽種的。昨日,孫立人次子孫天平回鄉省親,站在這株樹前感慨萬千。“父親很懷念家鄉,常常講想回來看看,但直到過世也沒能返鄉祭祖。”孫天平說,父親少時離開廬江,但鄉音一直沒變。1990年,父親在台灣去世后,靈柩暫厝在自家果園內。孫天平打算將父親遺骨遷往廬江老家安葬,也算是落葉歸根。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了紀念孫立人將軍的抗戰功勛,廬江將建孫立人紀念館,其故居也將擴大規模。
家教嚴格,教育孩子勤練身體
孫立人將軍1900年出生在廬江金牛鎮。他先后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曾參加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兩次入緬作戰。他是抗日期間軍級單位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被稱為“叢林之狐”。
孫天平是孫立人的次子,今年58歲,目前在上海一家企業工作。孫天平眉宇間和孫立人很像,不過他笑談,“父親常常說我長得像三叔。”
“父親是一個很認真的人,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孫天平說,兒時他們出門,父親一定會問幾點鐘回來。如果回答七點,晚回一分鐘,都會挨父親訓斥。“他說既然你說了七點回來,就必須守時,這是一種誠信。”
“父親一直認為身體是最重要的,不准我們熬夜。”孫天平說,念書時他們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然后看書,吃飯,上學。下午放學回來抓緊時間做功課,做不完第二天早上繼續做,晚上九點半必須睡覺。
孫立人作戰驍勇,殊不知,他還是一位籃球健將。“父親常要求我們多運動。我上中學時,他找人在院子裡做了一個籃球架,沒事就在院子裡打籃球。”孫天平說,除了籃球,父親還喜歡打網球。
年過五旬,種果樹供兒女讀書
1955年,孫立人被台灣當局認為“叛變”,遭到軟禁長達33年,直到1988年才重獲自由。
“長大后我們才明白,當時父親心裡很苦,但他不說出來。”孫天平說,父親直到50多歲才有兒女。“他常說隻要能看到我們上大學,晚上睡覺都會笑出來。”
孫天平說,當時他們的生活很拮據。台灣當局雖會撥點錢,但隻夠吃飯。曾有一所大學邀請孫立人講課,但台灣當局沒有批准。為了補貼家用和供養孩子讀書,孫立人開始養雞、種花、種果樹。
“父親養過來亨雞,金絲雀,但都不賺錢。”孫天平說,父親在院子裡還種了很多玫瑰花、蘭花。起初種花是因為愛好,沒想到花開得好,很多人慕名過來買花。看到種花能賺錢,孫立人在院子裡多種了些。“后來父親又開始種果樹。我家果園裡有蕃石榴,荔枝,青梅,檸檬,龍眼,楊桃等等,每一季都有收成。”孫天平說,父親很好學,每天都看農藝書刊雜志,研究怎麼種植果樹。
四個兒女沒有讓孫立人失望,先后考進了名牌大學。如今,長子孫安平在美國硅谷經商,長女孫中平是台灣一家著名企業高管,次女孫太平是美國一所知名大學教授。
回憶抗戰,常為犧牲將士落淚
“1982年,親戚們鼓勵父親寫一些口述史,他開始詳細講述過去的事情。我到美國念書前一直幫他記錄這些事。”孫天平說,父親的口述史講到抗戰中犧牲的士兵們,常忍不住落下淚來。“他常說那些士兵就像他的孩子。”
孫立人帶兵時一直很重視練兵,希望他們能練就十八般武藝,在戰場上盡量減少傷亡。孫天平說,父親恢復自由后,這部口述史曾在台灣連載過一段時間。原本他們還想整理出書,但至今還沒有出版,文稿也由大哥孫安平保留著。
尋根問祖,欲遷老父遺骨回鄉
孫立人少時離開家鄉求學,后又領兵作戰,很少回到家鄉,但他的思鄉之情從未中斷過。特別是到了台灣,孫立人思鄉之情與日俱增。
1989年清明,孫立人專托老部下潘德輝回廬江代為掃墓。潘掃墓歸來,轉告經過時,90歲高齡的孫立人仍十分激動。
“父親離開家鄉那麼久,廬江口音一直沒變。”孫天平說,父親曾多次跟他提起兒時在老宅門前池塘抓魚的往事,每每談及,總是異常懷念。“他還記挂著家裡的祖墓,說要把墓碑修好,不能認錯祖宗。”
然而,回鄉的路成了孫立人永遠的遺憾。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在台灣去世。“父親靈柩暫厝在我們家果園裡,還沒有入土。”孫天平說,考慮到父親的思鄉之情,他和兄弟姐妹們想把父親遺骨遷回廬江安葬,也算是落葉歸根。
相關新聞
廬江將建孫立人紀念館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記者了解到,為了紀念孫立人將軍的抗戰功勛,廬江將建孫立人紀念館,並對其故居進行擴建。
“孫立人故居后面有一塊空地,計劃將故居適當擴大規模。”廬江縣政協秘書長姚德全告訴記者,今年還將啟動建設孫立人紀念館,目前已經提上議程。
“現在有兩種方案,一是利用故居老宅后面的空地,二是利用金牛中學大門前一塊空地。”姚德全說,紀念館建成后,陳列內容將更為豐富。此外,廬江還在醞釀建設一個遠征軍文化紀念園。姚德全介紹,他們計劃在金牛山上為遠征軍的將士們建一塊墓地,目前正在和深圳一家企業商談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