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兼指揮大師布列茲病逝:帶走一個時代

2016年01月08日08:57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布列茲帶走一個時代

環球唱片供圖

  法國總統悼念

當地時間1月5日著名作曲家兼指揮大師布列茲病逝,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聲明,稱贊他“讓法國音樂在全世界閃亮,作為作曲家、指揮家總是意圖反映時代”。

著名指揮巴倫博伊姆稱“音樂界失去了最杰出的作曲家和指揮家之一,我個人失去了一位非常欽佩的富於思想的同行和親密朋友”。

琉森音樂節總監海弗裡格爾說:“無論對音樂變革帶來多大的影響,我們都非常尊敬他取得的成就和他堅定不移的目標。”

中國鋼琴家郎朗也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哀悼他的離去,珍藏對他的回憶”。

心結

  始終遺憾沒來中國演出

皮埃爾·布列茲大師的離世讓我的記憶一下子回到了6年前。2010年,我懷著激動的心情首次奔赴琉森音樂節,除了要聆聽阿巴多大師指揮的音樂會,另外吸引我的就是布列茲大師指揮琉森節日學院樂隊的演出。

這支布列茲當年從全世界精心招募的青年才俊組成的樂隊,將擔負音樂節期間委約作品的演出,肩負著宣揚現代音樂的使命。8月23日,我記得在琉森第一次聽布列茲的公開排練,那時大師可謂神採奕奕,步履矯健,思路清晰,完全看不出是位八十多歲的老者。一部艱澀的現代作品在他的手下,竟然聽起來很線條清晰,色彩斑斕。一些細節至今想起來特別深刻,當作曲家與音樂節的相關人員在不停地介紹作品創作的初衷與作品多麼優秀時,布列茲大師卻安安靜靜地利用這個時段仔細閱讀總譜,用手裡的鉛筆不時地勾畫著什麼。等到他指揮時,他一般會用清楚的手勢讓樂隊開始。在指揮一小段后,大師會讓樂隊停下來簡單明了地指出某幾個聲部的問題,然后起手再來一次,在場觀眾馬上就能體會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部艱澀的現代派作品在他手裡顯得是那麼的簡單清晰,而且他會按照自己的理解迅速找到作品創作上的不明確的地方,及時與在場的作曲家交流,讓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一個多小時的公開排練,讓我與在場的聽眾對現代音樂的很多思路有了清楚的理解。排練結束后,我們上前跟他聊天攀談,這時的大師變得是如此平和,向我們微笑致意。那一瞬間我從對他的仰望變成平視,馬上多了一分親近感,那種感受終生難忘。

2011年是馬勒誕辰紀念年,我們詢問起這位著名的馬勒專家能否來華演出馬勒的某首交響曲,他說他自己非常樂意,但需要與經紀人商量安排。同時,他也跟我們提到曾經有一次一切來華手續都已經辦妥,馬上就要踏上中國的大地巡演時,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被迫取消了行程。聊天中我們看得出,他一直對那次未能成行的巡演遺憾著。更加遺憾的是2011年他仍然未能安排出時間來華演出他心儀的馬勒交響曲。

時間到了2012年,我又一次在琉森音樂節上見到布列茲大師,但這次的見面讓我特別難過。原定布列茲指揮琉森節日學院樂隊演奏的梅西安作品音樂會,因為大師生病動手術改為美國指揮家大衛·羅賓遜執棒。當天的演出非常精彩,我們在演出后到后台向當時馬上要帶領悉尼交響樂團來華巡演的指揮表示祝賀,這時令人激動的一幕發生了:布列茲大師拖著從病痛中剛剛恢復的身體,步履艱難地來到后台向羅賓遜致意。當大師出現在后台門口時,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幾年前那個神採飛揚的老者,因為一場大病變得老態龍鐘,仿佛一下老了十多歲!他緊握著羅賓遜的手,大聲夸贊著當天的演出,讓羅賓遜激動萬分。當再次見到我們時,這位記憶超常的大師馬上做了個很無奈的表情,並表達了醫生已經不允許他出遠門的意思,向我們抱歉他不能履行他來華演出、講學的承諾,而且說他也要卸任琉森音樂節樂隊學院總監一職,專心在家休養。

說完這些,他輕輕地搖了搖頭,看得出大師對於要離開指揮台是多麼的無奈與傷心。當他要回家時,再次跟我們表示,隻要身體健康狀況允許,他還是要實現來華演出訪問的承諾。說完這些,大師邁著艱難的步伐走出了后台……(中國瓦格納協會秘書長柯輝)

作品

  從未讓理性束縛音樂中的狂野

布列茲是出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三位並列於先鋒音樂創作最前沿的人物之一,他之所以比另兩位即施托克豪森和諾諾在國內更具知名度,恐怕主要是緣於他在指揮領域的成就,例如他在拜羅伊特指揮的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以及馬勒的全部交響曲。

我更看重他對現代音樂創作的貢獻,以及他所指揮的近現代作品。布列茲首先是一位作曲家,他從老師梅西安手中接過序列音樂的接力棒,又在聲音的色彩方面盡其所能做出了可貴探索。他的名作《無主之槌》由各種各樣世所罕有的音響構成,為聽者展現出一個奇幻的世界,目前可以找到他指揮該作的至少三個錄音版本;另一名作《重重褶皺》則充溢了馬拉美詩歌的意蘊,閃爍的色彩與游?的音響猶如仙境般奇異,這些作品或可被稱為“美妙的噪音”。

作為一位作曲家——特別是序列音樂作曲家,布列茲指揮作品十分注重結構的分析,也就是所謂理性。他詮釋的韋伯恩的作品有著清晰的結構,顯得極為精致,深含無窮的魅力,故而他錄制的作曲家全集唱片是很多樂迷的首選,僅舉作品編號21的《交響曲》為例,他為之注入了夢境一般的氛圍,使之完全沒有枯燥感。的確,布列茲從未讓理性束縛音樂中的狂野,例如他指揮的巴托克《神奇的滿大人》《藍胡子的城堡》等作品,一點兒不缺乏強烈的民族性格,在對結構的嚴謹把握之中激情依舊四射。

他指揮的梅西安作品自然是重中之重,其中的《時間的色彩》被我看作是他將自己的創作理念與其老師的音樂風格相融合的一個典范。還有貝爾格的歌劇《璐璐》,布列茲為這部大型戲劇在結構的細節上做出了精准的把握,同時又無以復加地釋放出全然不協和的扭曲情感,恐怕今后再難有人超越。布列茲指揮利蓋蒂為大提琴、小提琴、鋼琴的三首協奏曲以及《室內協奏曲》,將現代音樂的實驗性與匈牙利的民族風格融為一爐,並與巴托克的音樂形成兩個時空之間的相望。

在布列茲指揮的曲目單中,還可列舉出許多近現代作曲家的名字,諸如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拉威爾等等,不僅如此,馬勒、布魯克納、瓦格納、莫扎特、亨德爾等一些浪漫、古典及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也位列其間。在他的指揮棒下,這些作曲家不同風格的音樂都有著屬於各自的個性。他為勛伯格《月迷彼埃羅》和德彪西《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所制作的兩張DVD,前者強調了表現主義的荒誕及其深層的悲劇性,后者則通過光感的變化突出了印象派的色調。當然,還有他指揮的《指環》,充滿了陰森的、末世般的氛圍。

隨著布列茲的離世,這些印象轉化為了記憶中的永恆。同樣,隨著他的離世,發端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先鋒音樂創作也從黃昏步入了夜晚,正像巴赫的離世標志著巴洛克時期的結束一樣。說來挺有意思,巴洛克風格讓位給洛可可風格是在巴赫去世之前的20年,布列茲的情況與之類似,實際上在施托克豪森去世的2007年,甚至諾諾去世的1990年,一個新的時代就已經開啟了。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這麼說:布列茲帶走了一個時代。

(《愛樂》雜志編輯 李崢)

□生平

1925年3月26日生於法國裡昂附近的蒙布裡鬆鎮。

1942-1945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梅西安學習十二音體系,並私下向萊博維茨繼續學習。

1946年、1948年發表第一批音樂成果,包括兩首鋼琴奏鳴曲,年僅23歲。

1952年完成《結構1》,被譽為照亮序列音樂的明燈。

1954年因作品《無主之槌》一舉成名。

1955年至1967年結識德國作曲家施托克豪森,共同成為歐洲先鋒音樂領袖,並在達姆施塔特教學,開始登上指揮舞台。

1962年發表另一代表作,為女高音和樂隊所作的《重重褶皺》。

1966年、1976年兩度登台拜羅伊特音樂節,1976年應邀在百年慶典上指揮《指環》全劇。

1971年至1975年任BBC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接替伯恩斯坦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至1977年。1976年創建當代樂集合奏團,專門演出現當代音樂作品。

1977年,應當時法國總統蓬皮杜邀請創建的音響和音樂研究與協調學會(IRCAM)正式開放,位於蓬皮杜中心的地下實驗室,此后誕生了幾十部先鋒音樂名作。

1976年至1995年在法蘭西公學院開設《創意,音樂和語言的技術》課程。

2004年創建琉森節日音樂學院與樂團。

2012年因眼部手術取消一切演出。

2016年1月5日病逝於德國巴登巴登。

(責編:陳燦、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