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舉辦敦煌藝術展:王鵬古琴伴奏 王冬齡即興“亂書”

2016年01月14日08:45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穿越敦煌傾聽文明的回響

  董希文臨摹供養菩薩104×47cm紙本1943-1945

  葉淺予臨摹射手94.5×98cm紙本彩墨1954

  史葦湘臨摹伎樂飛天42×80.7cm紙本1948

  常莎娜臨摹觀無量壽經變272×300.5cm紙本1946

  不能親赴敦煌看壁畫,那就去一趟太廟吧。即日起,“文明的回響(第一部)——穿越敦煌”大型藝術展在紫禁城太廟藝術館展出,展示常書鴻、吳作人、董希文、孫宗慰、葉淺予等藝術家臨摹的170余件壁畫和受敦煌藝術啟發而創作的100余當代作品。策展人范迪安告訴記者,本次展覽不僅有藝術大師的臨摹作品,而且還有不少是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包括國畫、油畫、裝置、剪紙、音樂等,將不同類型的作品同台並置,以期進一步提示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對今日藝術創造的啟發和支持”。本次展覽將持續至3月16日。

  □開幕現場

  王鵬古琴伴奏 王冬齡即興“亂書”

  在1月12的開幕式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以及部分參展藝術家齊聚太廟藝術館祧殿,共同見証了“文明的回響——穿越敦煌”大型藝術展的啟幕。

  開幕式上,范迪安表示,此次展覽在匯集來自敦煌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所藏現當代美術名家的敦煌壁畫臨摹和意臨之作的同時,還特別邀請了徐冰、丘志杰、彭薇等一批優秀的當代藝術家攜作參展,“包括國畫、油畫、裝置、剪紙、音樂等,將不同類型的作品同台並置,以期進一步提示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對今日藝術創造的啟發和支持。”

  相比以往的展覽來說,這一次的開幕式頗為別致,除了例行的各種講話之外,現場還特別呈現了觀賞性很強的兩場“表演”。首先是知名書法家王冬齡在古琴演奏家王鵬的琴聲中即興“亂書”,筆墨率性流暢,但沒人認得出他寫的是啥﹔其次是名為“盛世唐風”的時裝表演,這些以敦煌壁畫中的綺麗形象和花卉紋飾為設計靈感的服裝,展示了唐宮與現代時尚的完美結合,讓觀眾仿佛穿越到了恢宏的大唐,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展覽看點

  展陳充分可見古今對照

  本次展覽是大型藝術項目——“文明的回響”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之所以選此為開篇,范迪安表示,希望通過傳統藝術經典和當代藝術創新的對照,展開有關本土傳統文化資源與現當代藝術創造之間關系的討論。

  此次展覽分為“鑿空”“飛天”“司樂”“供養”四大篇章,串聯起不同時期藝術家們或臨摹或意臨或創作的作品。在展陳上,充分體現了“古今對照”的“穿越”思路。從展覽現場可以看到,作品並沒有嚴格按照來源、藝術家或者時間的順序分類排布,而是依照作品的題材和主題、視覺語言的承接關系等,進行不同時期作品的交匯並置,構成了內容與視覺形態上的融通。

  常莎娜幼年臨摹之作驚艷

  出自名家之手的近170件壁畫臨本是本次展覽最大的看點。其中有多件壁畫臨本出自一位13歲的少女之手,不論是線條、色彩,還是畫作的氣質,均讓觀者驚嘆。

  當年臨摹壁畫的那位少女即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之女常莎娜,如今已是85歲高齡。常莎娜告訴記者,這次展出的作品是年少時隨父親去敦煌時所畫,“最早的應該是1944年畫的《說法圖》和《對舞》,這次還展出了1946年所臨摹的《觀無量壽經變》等”。常書鴻對女兒的要求十分嚴格,他認為臨摹初期先要理解壁畫的歷史背景,這樣才能准確把握歷代壁畫的時代風格。“當時父親讓我把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代各洞的重要的壁畫全面臨摹一遍”。每個環節上,常書鴻對女兒的指點都極具耐心,要求她做到一絲不苟。

  □老院長追憶

  藝術家敦煌取經如飢似渴

  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張大千、孫宗慰、董希文、吳作人、詹建俊、葉淺予等一批又一批藝術家前往敦煌取經。據范迪安介紹,央美曾多次組織教師前往敦煌臨摹、寫生,“上世紀50年代,吳作人、葉淺予、肖淑芳等老一輩藝術家曾前往臨摹﹔文革結束后,又有一大批師生前往敦煌”。

  在范迪安所提及的藝術家中,有“敦煌女兒”之稱的樊錦詩女士就曾接觸過不少。讓這位曾在敦煌藝術研究院工作過40多年的老院長記憶深刻的是,“文革”過后,曾接待過一批前來臨摹的藝術家,他們的狀態可謂如飢似渴,經常整天坐在裡面觀看、感受,拼命吸取營養。

  對於這次的展覽,樊錦詩感覺很震撼,“2015年6月,我到中央美術學院參加關於敦煌的學術活動。時隔半年,他們就把這個展覽准備好了,並且每一個部分都是古今相對應的,比如經典臨摹作品與當代藝術的對應等,這是敦煌藝術給予現代藝術的啟示,這種展覽形式不多見。”

  □“敦煌”受捧

  敦煌藝術展引發觀展大潮

  2008年,“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兩個月參觀人數突破60萬人次﹔2013年12月至2014年年初,“煌煌大觀——敦煌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展出,70天中超過35萬人次參觀了展覽。

  至於其受捧的原因,此次參展藝術家彭薇說,“它是一座非常珍貴的文獻庫,因為古畫資源、尤其是唐以前的繪畫,現存的主要是以壁畫的形式流傳至今”。在樊錦詩看來,敦煌壁畫像是一部完整的美術史,“敦煌石窟和壁畫展示了4至14世紀美術的發展,能看出各種傳世名家的畫作風格,如吳道子的‘吳帶當風’、西域凹凸畫派、李思訓派山水畫等”。

  彭薇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從敦煌壁畫中來,“相比老一輩藝術家來說,我們已經沒有條件進洞窟臨摹了,但也臨過畫冊上的”。她告訴記者,她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跟隨畫畫的父親前往敦煌,“至今已經去過4次了,每一次去都像第一次去一樣,很激動,那是一個藝術家和文青朝聖的地方”。

  京華時報記者易小燕

(責編:王藝錠、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