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兒傳承麒麟舞 使傳統文化活起來走出去

2016年01月14日09:00  來源:信息時報
 
原標題:使傳統文化活起來走出去

圖片

1989年出生的張梓康如今已是黃閣鎮大井村麒麟健身隊的副教練,也是廣東麒麟舞傳承人。

 

  109“好教練”張梓康:

  能武也能“舞”的好后生

  26歲,許多年輕人還在人生路上磕磕碰碰、不斷摸索時,張梓康的人生規劃已經很清晰:繼承祖輩的燒臘技藝,把燒臘公司經營下去,一兩年內開幾家連鎖店,將黃閣燒肉的品牌打響﹔利用自身的武術功底,教學生們學習麒麟舞,培養麒麟舞后備人才……

  黃閣麒麟舞,起源於古老的麒麟圖騰崇拜,是黃閣先民們在當地麒麟文化信仰的土壤中,借鑒珠三角的醒獅、武術等動作和技巧,培育起來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逢年過節,黃閣人都會“舞”起麒麟,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和所有傳統文化一樣,麒麟舞的傳承離不開黃閣人世世代代的發揚。大井村重組麒麟健身隊時,張梓康作為其中的核心隊員兼教練,參與南沙大井小學的麒麟文化基地教學活動,免費教授當地學生學習麒麟舞。

  從10多歲開始,張梓康便開始習武。在黃閣,學“舞”麒麟必需先學武術,有了武術的功底才能“舞”好麒麟。有著十多年武術功底的張梓康,打得一手好拳法,舞麒麟自然便十分出彩。

  最年輕的省級非遺傳承人

  除了麒麟舞,黃閣人的醒獅也舞得虎虎生風。對於張梓康來說,舞獅和舞麒麟同樣都能信手拈來。受村中醒獅文化、麒麟文化的影響,張梓康自幼便加入大井村麒麟隊、醒獅隊,跟隨村裡的前輩深造學習。對於他來說,舞麒麟和舞獅練法差不多,都是武術的一種發揮,不同之處在於,舞獅有固定的動作和套路,而舞麒麟則是武術動作的自由發揮,“舞麒麟的動作可以自己設計,更注重動作的自由創新。”

  如今,作為南沙區最年輕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張梓康精通傳統麒麟舞、醒獅和洪家拳、莫家拳、傳統南拳等民間技藝,老前輩評價他“勤思好學,功底深厚、馬步穩健,出手快捷有力”。謙虛的張梓康則表示“資質不聰慧,唯有將勤補拙,把心也沉下去”。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每天打理好燒臘店的物流配送后,張梓康就會到大井村的習武基地加強練習,先花一兩個小時練好基本武步,然后各種拳術、兵器再練一遍,以溫故知新。對於武術的精益求精,讓張梓康在不同的平台名氣漸露。2006年~2015年期間,他參加國家、省、市、區的各種比賽演出近20場,均名列前茅。

  好人簡介:

  每天清晨,當整座城市還沉浸在夜色中,在南沙區黃閣鎮大井村的道路上,總能見到一輛印有“黃閣燒肉”字樣的小型貨車停在一廠房門口,一個身影忙著將新鮮出爐的燒肉裝載到小貨車上。繼承祖輩們出色的燒臘技藝,26歲的他不辭勞苦,日復一日努力打拼。他叫張梓康,廣東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大學畢業后,身懷一身好功夫的他回到村裡,投身於黃閣麒麟舞、醒獅文化的傳承工作,讓民間傳統武藝代代相傳。

  好人說:"傳統文化要發揚光大,必須要有人來繼承。我將自己的所學無償地教給大家,就是希望傳統的藝術能夠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學成不忘薪火相傳

  張梓康對武術有著天然的熱愛。在廣州體育學院讀大學時,他選的專業就是武術。“大學裡,很多人熱衷街舞表演。我就在想,為什麼沒人欣賞傳統醒獅表演呢?大多數人都將醒獅表演停留在店鋪開張、過年過節那些場合,我能否改編一下,讓更多人去接受這種傳統武藝呢?”在這個念頭的促使下,他開始利用課余時間在大學訓練室思考和創作,在學校的支持下,他組織成立了廣州體育學院龍獅協會並兼任負責人。學習之余,他經常組織80多名會員共同探討麒麟、醒獅等民間傳統技藝的傳承問題,並組織參加學校的文藝表演,讓醒獅表演也成為風靡校園的一項運動。

  畢業后,張梓康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沙區文化館擔任武術教練。雖然近兩年他辭去了該職務,回歸到家族燒臘技藝的繼承中,但擔任武術教練的身份依然不變。2009年至今,他受邀擔任黃閣鎮大井小學、廣州市文化館醒獅隊教練,擔任黃閣麒麟文化協會的麒麟、醒獅、武術教練,並組織挑選了一大批少年兒童作為重點培訓對象。

  “隻要他們有興趣學,我就樂意教。”張梓康說,學生的練習,不追求學得多麼精,能夠親近、了解並產生熱愛,就是成功的開始。在雙休日和工作日的晚上,張梓康加班加點為少兒新學員培訓,從不拿分毫。

  做優做強地方品牌

  辭去文化館的工作,回家執掌父親的燒臘店,很多人對張梓康的這一行為感到不解——作為一名本科生,加上在武術方面屢屢獲獎,張梓康在體育領域必定大有作為,何必將大好青春耗在家庭作坊高溫高熱的烤爐邊?

  “沒有父親的辛勤勞作,就沒有今天的自己,更何況燒臘並不是什麼不光鮮的活兒。”張梓康說,看著父親日復一日用心做燒臘,感動於父親的那份滿足感,張梓康毅然挑起家裡的擔子。除了繼承、吸收祖輩傳統的民間燒肉技藝,張梓康還運用現代管理模式與市場接軌,於近年創辦起屬於自己的民營企業,經營燒肉、燒鵝、叉燒等燒臘品的制作、配送、銷售。企業的運作漸入正軌,張梓康籌劃著下一步的打算——開實體連鎖店,將“黃閣燒肉”的特色品牌打響。

  家庭生活條件改善了,張梓康不忘鄉親。每年當地有什麼節日或要修繕村中基礎設施,他總會動員家庭成員捐助,出錢出力。自大井村近幾年舉辦第一屆老人節以來,張梓康一家為大井村老人捐款捐物10多萬元。他還積極支持村體育事業的發展,出錢出力修建體育文娛活動場地和購置活動器材,為村民休閑健身鍛煉提供好去處。(撰文 記者周秋敏 通訊員李濱 攝影 記者康健)

(責編:王鶴瑾、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