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節怎麼過?傳統節日被普通人過出新內涵

2016年02月22日10:34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今年元宵節怎麼過?傳統節日被普通人過出新內涵

  省級非遺項目賴湯圓傳承人李明成在制作湯圓。 (記者 郝飛 攝)

  又是一年元宵節,又是一個喜慶的日子。鬧元宵,賀佳節,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將年味傳播開去。今年的元宵怎麼過?傳統文化飽含了對美好的期盼、對幸福的祈願,對未來的憧憬,內生了更多的情感,把過節變成一個寬泛的概念:或是傳統的一家團聚,或是觸摸內心的家鄉情愫,抑或是一次特殊愛心歷程……我們擷取了4個片段,用一個共同的“圓”來涵蓋4位普通人的生活,看看他們在元宵節來臨時的忙碌,分享他們鬧元宵的歡樂,體味傳統文化深深的感染力。

  元宵節前狂加班 心願包進湯圓裡

  許願人

  李明成

  62歲省級非遺項目賴湯圓傳承人

  元宵心願

  恢復更多傳統湯圓,讓賴湯圓名頭更響亮

  2月21日,距離元宵節還有一天,而李明成的瘋狂“加班模式”卻早已開啟。不到早上8點,李明成就趕到位於新都的賴湯圓食品廠。換上白色工作服,踩過消毒池,李明成進入溫度比外面明顯低幾度的生產車間。一邊是加湯圓粉、一邊是加餡料,湯圓機“吐”出大小一致、模樣渾圓的湯圓。成排的湯圓排著隊,沿著生產線前進,在零下40攝氏度的速凍車廂裡走一遍,被包裝、裝箱、運往各大超市和供應商。“一天生產30噸,還不夠供貨。”李明成是賴湯圓食品廠的生產經理,他告訴記者,從春節前一個星期,賴湯圓就出現了缺貨的情況。湯圓機包湯圓,非遺傳承人做什麼?“能做的太多了,湯圓機解放了我。”李明成說,做了30多年湯圓,自己現在主要搞管理和研發,確保湯圓粉、餡料的制作和味道保持傳統。“比如我們的芝麻餡就始終堅持現炒現制。”

  李明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自己手工包湯圓,一分鐘也就包十七八個,湯圓機包出來的湯圓,一分鐘100多個,大小勻稱、個頭飽滿。“省下來的時間,我就琢磨產品,宣傳品牌,帶徒弟。”

  “以往的湯圓餡都是豬油做,去年我們研制了一款植物油、低糖的新產品,又對包裝進行了創新設計,帶動了整個產品線的銷售。”李明成的搭檔、成都飲食公司經理盧有才告訴記者,“除了位於總府路的餐飲門店,賴湯圓早已進入各大超市,90%的營業收入來自超市。”

  賴湯圓食品廠已計劃把分廠開設到全國。盧有才介紹道:“賴湯圓頂著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級非遺三頂頭銜,這是其他湯圓沒有的。但是受冷凍物流成本的影響,賴湯圓的市場,現在主要還在西南。如果能把廠子建在當地,會更有競爭力。”

  聽著盧有才的計劃,站在一旁的李明成忍不住道出了自己今年的願望:“翡翠湯圓,你聽說過沒?以前我們用菠菜、紅苕汁給湯圓粉染色,做出來五顏六色的湯圓,好吃又好看。還有多種多樣的湯圓餡,很多現在都不做了,我想把這些傳統都恢復起來。” (記者 張良娟)

  小鎮影院合家歡陪著父母看大片

  許願人胡煒軒20歲,西南科技大學大三學生,家住犍為縣芭溝鎮

  元宵心願 長輩們也能走進影院,感受城裡人的娛樂生活

  還有幾天胡煒軒就要回綿陽上學了,2月21日這個周日是元宵節前一天,一家人商量怎麼過這個元宵。父親胡建章覺得可以在家裡吃一頓好的,母親葉曉君提議一起出門晒個太陽,胡煒軒卻堅持要陪父母看場電影。“鎮上開了電影院,你們卻從來沒去過。你們不是一直都想知道我們90后都怎麼玩兒嗎?那就當是陪我去看一場電影吧?”

  犍為縣芭溝鎮的嘉陽電影院是一座單廳影院,雖然位置隻有90多個,但銀幕還是挺大的。影城經理趙偉告訴記者,春節期間周圍村民來看電影的很多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大家最愛看的就是《美人魚》。

  胡煒軒的家離影院並不遠,出門前更說服了爺爺奶奶一起看電影。“這些年,他們能看的電影就是壩壩電影,都不知道現在的電影院長啥樣了。我希望今天他們看了電影,以后我不在家時,父母也能走進影院,放鬆放鬆。”說話間,胡煒軒一家已經來到了嘉陽電影院。“買5張《美人魚》的票,要靠后的位置。”下午3點,走進影院,胡煒軒熟練地買票選坐,和他一起來的長輩則有點拘謹。“爺爺奶奶會不會說太吵,你爸會不會看睡著?”葉曉君感嘆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進影院了,有點手足無措。

  胡建章雖然聽說過周星馳,但對於《美人魚》這部片子一點都不了解,要求兒子一定要提前給他劇透點什麼。“這是一部童話,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美人魚的故事,看完就知道了。”胡煒軒用最簡單的介紹安慰了四位家長的情緒。大家檢票進場,找好座位,燈關了,銀幕亮了。

  90分鐘的影片很快就結束了,葉曉君幾乎從頭笑到尾。胡建章則一直問兒子,怎麼沒有看到周星馳。至於爺爺奶奶,還真把這部電影當成了童話故事——一個講述發生在中國的美人魚故事。回到家,長輩們還在討論《美人魚》,胡煒軒好不容易插上話:“你們覺得怎麼樣?”之前還有些緊張的葉曉君連忙說:“好看,這次過年算是開了‘葷’,長了見識。”她希望兒子再教教她怎麼選座位看起來更舒服。胡煒軒告訴記者,“現在電影那麼火,連鎮上都有電影院了,我覺得應該讓長輩們也跟上流行的娛樂方式,看看和城裡同步上映的新片。”

  今年賀歲檔電影票房爆發,主要的增量都出現在縣、鎮一級。趙偉告訴記者:“像胡煒軒這樣的小鎮青年,把看電影的習慣帶回到老家,看電影成為家庭團圓的一種新形式。” (記者 常雄飛)

  大年異鄉看猴戲 圓了佳節思鄉夢

  許願人

  裡瑞

  30歲在英國從事工業設計

  元宵心願

  合家團圓時,越想觸摸到家鄉的文化

  元宵節前,遠在英國曼徹斯特的裡瑞將和外國朋友們有一次聚會。這一次,他多了一個讓他無比自豪的話題——中國美猴王。2月21日,裡瑞在一個廣場上看到了來自中國的民俗表演,威風凜凜、金光閃閃的美猴王揮舞著金箍棒,贏得現場一片喝彩。

  裡瑞老家在四川,幾年前到英國讀書,畢業后留在當地工作。由於工作繁忙,過年時不能回家,隻能通過網絡看看晚會,感受下節日的氣氛。讓他沒想到的是,今年居然在英國看見了來自國內的文藝演出,還看到了兒時的“偶像”美猴王的表演。

  裡瑞說,當西游記歌聲一出來時,自己和身邊幾個來自中國的朋友都激動了,淚盈眼眶。“我們都是看西游記長大的,齊天大聖是很多男生小時候絕對的偶像。”裡瑞說,除了美猴王表演,還有傳統的舞龍、舞獅以及高難度雜技等。就在現場,裡瑞看到了中國文化魅力。“演到一些精彩的部分時,現場好多外國觀眾目瞪口呆。”

  觀看演出時,裡瑞和朋友們現場拍攝了一些視頻和片段,回到家趕緊上傳到社交網絡。“本是想分享自己的觀后感,沒想到引起了很多同在海外求學工作的人共鳴。”裡瑞說,留言最多的字就是“感動”“自豪”“想哭”“每逢佳節倍思親”等語句,也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思念。裡瑞告訴記者,以前在國內自己很少到現場看這樣的演出,如今身在異鄉過佳節,就盼著能看到來自家鄉的表演。而在演出現場,裡瑞還義務擔當了身邊外國觀眾的講解,讓他們知道了美猴王的由來,讓他們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美猴王,我激動地講了幾遍齊天大聖的故事。”

  在英國的這幾年,裡瑞明顯感覺到了中國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外國朋友開始學習、研究中國文化。春節時,外國朋友們會用簡單的漢語向他表達祝福;當地一些社區、學校等,也會挂上紅色彩燈展現節日氛圍。裡瑞說:“明天的元宵節他已經有了計劃,要把關於元宵的傳統文化詳細地講解給這裡的朋友,讓他們和我一起團年,過一次中國年。”裡瑞透露,倫敦還有專門的中國燈會展,他將邀請朋友們一起去看看。 (記者 吳夢琳)

  擺攤愛心要義集扶助社區貧困戶

  許願人 譚杰在成都工作的80后醫生

  元宵心願 用一天的義集所得,幫助社區貧困居民過個圓滿的佳節

  “來看看嘛,創意植物擺件,環保健康,純手工制作……”2月20日下午2點,譚杰在成都市高新區肖家河步行廣場上擺好了自己的“攤位”,開始吆喝起來。“為這個義集,我從過完年上班的第一天就開始准備了。”時逢周末,從繁忙的醫務工作中放鬆下來,譚杰要圓一個心願,“平時工作壓力挺大的,擺弄一下植物可以減壓。”譚杰向記者展示起了他最喜愛的“空氣植物”:“像空氣鳳梨這類植物可以生存在空氣中,造型好看,不要土壤就能存活,和畫框、陳木、石頭等元素結合,做成富有創意的植物擺件,時尚又典雅。”

  去年的一天,譚杰和朋友在離家不遠的肖家河社區散步,無意中發現了“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的公益集市。集市上聚集了很多愛做手工、有創意精神的青年,“攤主”們在義集上售賣物品所得款項都會自願捐出一部分給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而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則會選取肖家河社區內需要幫助的貧困家庭,進行定點幫扶。譚杰被“義集”的形式吸引,很快成為愛心“攤主”中的一員。

  “把自己做的植物擺件拿出來售賣,既可以展示技藝,滿足個人愛好,又能幫助別人。”臨近元宵節,譚杰特意做了幾件以“新春”和“元宵”為主題的創意植物擺件。“我們有個‘規矩’,由於義集不收我們攤位費,所以每次擺攤前,主辦方都會在社區的貧困家庭中做需求調查,並列出‘夢想清單’。‘攤主’自願認領清單上的物件,義集開始時交給主辦方派發。這次的清單裡有成人紙尿布、拖把、節能燈等選項,我一樣買了一些。”

  這次義集,譚杰擺了近4個小時攤,賣了20多件“空氣植物”,收到200多元。就在記者以為他會收拾行囊回家時,譚杰突然不走了,還委托記者幫他守一會兒攤位。沒等記者回過神,譚杰已經不見了蹤影。半個小時后,記者才遠遠看見提著大包小包東西的譚杰回來了。“我看這次的‘夢想清單’裡還有些大米和食用油,就用今天義賣的200元錢,去后面的超市又買了一些。”譚杰收拾好東西,邀請記者一起把愛心送到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明天就是元宵節了,希望這些‘柴米油鹽’能幫社區的貧困居民過個圓滿的佳節。” (記者 李思憶)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