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烽火·冼星海》將於3月中在廣東省演藝中心大劇院再度上演,然后再去北京演出。(記者 朱元斌 攝)
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指導,南方歌舞團打造的大型原創音樂劇《烽火·冼星海》自去年9月在廣州友誼劇院成功首演以來,又在深圳、東莞等省內多地巡演,所到之處反響熱烈,好評不斷。
該劇昨日舉行發布會,宣布將在3月14、15日回到廣州,於廣東省演藝中心大劇院演出兩場,並將於3月25、26日正式晉京演出。當年冼星海以音樂為手段投身抗戰救亡運動,喚醒民族團結抗日,用“星海精神”鼓舞了一個時代,而這版音樂劇則用流行舞台表現形式對他的作品進行重新演繹,“90后”演員王傳亮出演的冼星海也脫離“符號化”,在不斷成長中展現屬於年輕人的困惑和迷茫,讓年輕觀眾也深有同感。
不遜大片,全息影像成舞台亮點
無論是《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還是富有廣東特色的《頂硬上》,冼星海具有標志性的音樂總能喚起觀眾心中的時代熱情,而作為音樂劇的《烽火·冼星海》,則將經典與現代音樂形式相結合,既有共鳴又有創新。
音樂劇由一級導演譚穎擔綱總導演,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一級作曲家杜鳴擔任作曲。杜鳴並沒有原封不動地使用冼星海作品,而是巧妙地將其品融入劇情中,讓觀眾在看到人物的情況下,聽到他的作品。如劇中《救國軍歌》是冼星海參加上海學聯救亡宣傳時,在好友錢韻玲的紅圍巾上完成的﹔全國抗戰爆發后,和冼星海一起的愛國青年們攜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以音樂喚醒民眾團結抗日,深入學校、農村、廠礦,向群眾教唱《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等。
除了全新創作與劇情結合的音樂,該劇在舞台呈現上的最大亮點,則是運用了全息投影藝術,讓全劇的敘事影像得以更自然、有機地導入劇情。現場,觀眾們不僅能看到冼星海的“家書”,還能看到炮火紛飛的太行山、雄偉奔騰的黃河,在劇場“無縫連接”到冼星海所在的時代,融入到角色的環境當中。
比如在武漢三廳的一場戲中,當防空警報拉響、冼星海等人逃進防空洞時,舞台上方降下一塊幕布,防空洞的路線、牆壁投影其中,下方則是演員在奔跑,投影與表演者一起完成表演﹔而在《黃河大合唱》唱響時,全息投影打在演員的后方,黃河咆哮,拍打著山崖,非常壯觀,不少觀眾都表示震撼:“好像在看電影大片,特效絲毫不遜色。”
熱血勵志,這版“冼星海”更能讓年輕人共鳴
此版冼星海由星海音樂學院聲樂演唱專業研究生王傳亮出演男一號,他在劇中要從冼星海29歲時從巴黎回國到上海,一直演到他35歲時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過程。90年出生的王傳亮對記者透露,角色和自己的年齡差距有5到9年的跨度,為了更好地詮釋這個人物,他事前查閱了大量冼星海的書籍和傳記,了解冼星海的經歷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以此更深入地挖掘這個人物。
為了演好劇中指揮《黃河大合唱》的高潮戲份,聲樂演唱專業的他更從頭開始學習指揮技巧,並反復揣摩許多著名指揮家指揮《黃河大合唱》的視頻片段,以求在舞台上更好地呈現專業性和表演性。
該劇的人物也一改傳統的高、大、全形象,冼星海也有屬於年輕人的困惑和迷茫,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畢業回國后,看到大上海一片燈火酒綠卻報國無門的彷徨苦悶,比如對於“我應該創作怎樣的音樂”,冼星海也經過了一段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從剛歸國后堅決不寫“靡靡之音”、到武漢三廳時以“音樂為武器”、再到延安時期創作“新時代的勞動號子”,他和他的朋友們也在不斷成長。
劇中的這個血氣方剛、有血有肉的冼星海,會因寫不出好音樂來拿鄰居詩人塞克家的雞出氣,在得知自己即將當爸爸后,又喜不自勝地召來好友干杯豪飲。不僅如此,如愛吃白切雞、創作時愛吃白糖等小癖好也一同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物看上去也顯得更親切、真實,更受觀眾喜愛。
王傳亮表示:“冼星海雖然是天才,創作了很多經典的傳世作品,但是他也是人,他在創作不出來的時候也會非常苦惱,也會撕紙摔東西甚至是罵罵咧咧,這些生活中的冼星海也會體現在舞台上。”不少觀看了該劇的年輕觀眾則認為:“劇中巧妙地將冼星海的音樂作品與現代音樂形式相結合,讓似乎離我們已經很久遠的音樂變得熟悉、親切而又有新意,不僅感受到了那個年代年輕人的激情和熱血,更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斗志。”(記者 黃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