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抒情漫畫緣何依然動人 相關題材成出版熱門

2016年02月26日13:21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豐子愷抒情漫畫緣何依然動人

  豐子愷抒情漫畫緣何依然動人

  豐子愷 《兒童未解供耕織》

  左圖、右上圖、右下圖分別為竹久夢二、陳師曾、曾衍東畫作。這三位畫家可被視為豐子愷詩意風格漫畫的靈感之源。

  豐子愷 《一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帘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本報記者 范昕

  時下,豐子愷抒情漫畫深受大眾追捧。地鐵車廂裡、社區張貼欄上,頻頻可見豐子愷寥寥數筆卻意味深長的圖像,就連畫風與豐子愷相似的網絡ID“老樹畫畫”也火了,短短時間網羅百萬粉絲。

  近日,《藝術的逃難:豐子愷傳》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作者澳大利亞漢學家白杰明首次在文化和歷史的大背景中完整描畫豐子愷,令人大開眼界。記者也獲悉,今年,更大規模的豐子愷作品即將面世——包括海豚出版社的五十卷《豐子愷全集》,浙江大學出版社的十卷《豐子愷譯作集》。有業內人士認為,以其漫畫聞名、同時也是作家和翻譯家的豐子愷,難以歸類。是時候耐心解讀豐子愷了! 理解他,首先需要理解,無論他的繪畫還是寫作,均根植於傳統文化和內心表達。

  三位畫家深深影響了豐子愷

  打動他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線條,還有詩趣和畫題

  在澳大利亞漢學家白杰明看來,至少有三個人可被視為豐子愷詩意風格漫畫的靈感之源。他們分別是日本有著“漂泊的抒情畫家”之稱的竹久夢二、中國現代繪畫前輩陳師曾、清代名不見經傳的文人畫家曾衍東。

  豐子愷1921年東渡日本,本是為了學習先進的、國際化的現代藝術知識。此前,他在上海專科師范學校擔任美術教師,一度陷入了自信危機。和當時的很多人一樣,豐子愷萌生出一種強烈的意識:隻有留學的經驗才可令自己在文化上“現代”起來,有資格向學生闡釋什麼是國際性的藝術。不過,真正到了日本,他其實失落了好一陣子。在那裡,瞥見西洋美術的面貌,豐子愷備感才力與境遇的貧乏,不覺心灰意懶。每天上午在洋畫學校裡休息的空檔,他總是習慣性地燃起一根煙,反復思量生活的前程。越是疑慮不安,越是懶散無聊。后來,他干脆常常閑卻上午的課,把大部分時間消磨在淺草的歌劇館,神田的舊書店,或銀座的夜攤了。

  豐子愷邂逅竹久夢二的一冊畫集《春之卷》,正是在神田的舊書店。到日本以來,最先擊中豐子愷內心的,正是夢二寥寥數筆卻意味深長的毛筆速寫,一種充滿哀傷情調的傳統日本式唯美風格。在《春之卷》中,夢二首次嘗試詩畫結合,流露出現代文人畫特色。而放棄油彩和畫布,傾向於用墨和紙作畫,夢二也是有意為之,他認為隻有水墨寫生這種隨意自由且具有爆發力的表現形式才能將自然而然的情緒盡可能地呈現出來。當時,夢二畫集中一幅題為《同級生》 的畫令豐子愷在書架前看得出了神。畫中記取了多年前的同學在各自經歷巨大變化后的一次短暫相聚,隻見一位年輕貴婦手執陽傘坐在一輛人力車裡,正向一個站在路邊背著嬰兒、蓬頭垢面的婦人點頭打著招呼。這幅畫打動豐子愷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線條,還有詩趣和畫題。他不由感嘆社會的怪相與人世的悲哀。

  夢二之於豐子愷的影響,不可謂不深刻。上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當著老師的豐子愷畫了一系列有關學校生活的漫畫,收錄在他的《學生漫畫》中,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令人不禁聯想起他第一次看到的夢二的那幅畫。離開日本,豐子愷即托朋友黃涵秋幫忙收集夢二的所有作品。收到這些作品,是十多年之后的事了,豐子愷依然清晰記得初見夢二畫作時的震撼。1933年他在《繪畫與文學》中憶起夢二的畫作,稱“畫的簡潔的表現法,堅勁流利的筆致,變化而又穩妥的構圖,以及立意新奇,筆畫雅秀的題字”都如此令人難忘。

  提攜過齊白石的陳師曾,也曾深深影響豐子愷的繪畫風格。雖然豐子愷的畫在中國最先被冠以“漫畫”之名,但在中國開這一藝術形式之先河的人其實是陳師曾。1910年代,在李叔同的推薦下,陳師曾的文人水墨畫風格即興創作發表在了上海的《太平洋畫報》。這應該是中國現代的第一批漫畫。其中一幅名為《落日放船好》,簡單至極,畫中中央是一株無葉的柳樹,一位身著長袍、頭戴斗笠的書生獨坐船頭,隱於柳樹后,仿佛漂浮在無盡的時空中。“即興之作,小形,著墨不多,而詩趣橫溢”,這批畫給豐子愷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35年之后他仍記得其中一部分的題目。

  很少有人知道,豐子愷還曾認為,清代文人畫家曾衍東對自己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曾衍東最為人熟知的是其文言短篇小說集《小豆棚》,類似於蒲鬆齡的《聊齋志異》,其畫作倒是寂然無名。曾衍東喜歡畫人物畫,畫風則追慕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他筆下的人物有些世俗的味道,且往往配以充滿幽默感的詩句,這樣的手法有些類似日本的禪宗和俳句畫。盡管豐子愷喜歡曾衍東畫作的風格,但經白杰明考証豐子愷很可能連曾衍東的《小豆棚》都沒讀過,對曾衍東的了解十分有限。

  憑借文學視角走通繪畫之路

  臉上沒有眼睛,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看什麼

  理解並掌握西方藝術,豐子愷曾經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最早為他的藝術創作打開一扇窗的,是極其傳統的中國古代詩句。

  豐子愷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詩新畫。圖畫與詩意的結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來的文人畫即有這樣的傳統。豐子愷這一系列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不是闡釋,而是創造。在一些學者看來,豐子愷的古詩新畫不僅在詩歌和繪畫的密切聯系上形成了個人的判斷,而且抵制住了模仿繪畫、詩歌范本或古典氣息以描畫場景的誘惑,除非他感到能為之帶來一些全新的獨特理解或感受。

  走通這條藝術之路,純屬偶然。嘗試古詩新畫以前,豐子愷其實熱衷戶外寫生。上世紀20年代執教於上虞的春暉中學期間,一次他向學校請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處。一晚月上柳梢時,他出門寫生,想去描繪月光下的西湖,卻怎麼也無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圍,隻得徒勞而返。他的朋友觀賞過豐子愷描繪的湖光月色之后,脫口而出唐代詩人趙嘏的詩句: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影依稀似去年。這詩句讓豐子愷豁然開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棄對西湖的直接描畫,轉而嘗試去表達由詩句聯想到的場景。他想描繪的,其實是關於西湖的詩句引發的想象,而非風景本身。這件事令豐子愷一生難以忘懷,不僅深感“詩人眼力可佩,習畫應該讀詩”,更通過對古詩的視覺再闡釋,試圖傳遞出現代讀者的感同身受。

  豐子愷的古詩新畫,問世之時也曾引起不小的爭議。重新闡釋南唐后主李煜詩詞名句的漫畫《一江春水向東流》,隻見男子站在橋上俯瞰流水,但那座橋外觀分明是現代的,身旁的柳枝亦是不合情理地從橋上垂下。同樣截取自李煜詩詞名句的漫畫《無言獨上西樓》,畫中人穿的不是古裝而是現代的大褂。對於畫面中的這些反差,有評論者提出質疑。豐子愷卻言之鑿鑿:“我不是作歷史畫,也不為李后主詞作插畫,我是描寫讀李詞后所得體感的。我是現代人,我的體感當然作現代相。這才足証李詞是千古不朽之作,而我的欣賞是被動的創作。”

  時間為豐子愷的這一系列古詩新畫正名。1933年,豐子愷的一位學生在印度向泰戈爾展示了數件豐子愷的古詩新畫。泰戈爾認為這些畫作表現了一個難以言喻的理想世界,感嘆“藝術的描寫,不必詳細,隻要得到事物的精神即可。你老師的這幾幅畫,就是用寥寥的幾筆寫出人物的個性。臉上沒有眼睛,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看什麼;沒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聽什麼,高度藝術表現的境地,就是這樣!”

  以“兒童相”表達成年觀察者的感受

  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網,看見事物本身的真相

  從古詩新畫轉而將畫筆投向真實的人間世相,是從孩童身上得到的啟示。

  1926年,軍事沖突在上海蔓延,豐子愷一家從江灣逃離,最終在滬江大學裡找到了避難所。一晚,豐子愷隨口問騎在自己膝上年僅4歲的小兒子瞻瞻,“你最喜歡什麼事?”瞻瞻率性回答:“逃難。”豐子愷納悶,設法探問他:“你曉得逃難是什麼?”瞻瞻解釋道:“就是爸爸、媽媽、寶姊姊、軟軟……娘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豐子愷恍然大悟,原來孩子理解的“逃難”是這樣的! 孩子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面! 這真是最可喜歡的事!這樣一次對話,激發豐子愷思考關於童年的話題。他寫了一篇 《從孩子得到的啟示》,感嘆“我們所打算、計較、爭奪的洋錢,在他們看來個個是白銀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擾擾攘攘的社會,在他們看來都是無目的地在游戲,在演劇;一切建設,一切現象,在他們看來都是大自然的點綴,裝飾。唉!我今晚受了這孩子的啟示:他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為豐子愷最早的“兒童相”漫畫提供靈感的,則來自日常的溫情一幕。一天,豐子愷完成了一天的教務,妻子抱了兒子瞻瞻,攜了女兒阿寶,到弄堂門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親的臂上,口裡唱著“爸爸還不來,爸爸還不來!”阿寶拉住了母親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馬路上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認出了帶著一疊書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親,突然歡呼舞蹈起來,幾乎使他母親的手臂撐不住。阿寶陪著他在下面跳舞,也幾乎撕破了母親的衣裾。母親則在一旁笑著喝罵他們。這時,豐子愷覺得自己立刻化身為兩個人。其中一人體驗著小別重逢時的家庭團圓之樂。另一個人,則遠遠地站出來,從旁觀察這一幕悲歡離合的活劇,看到一種可喜又可悲的世間相。

  上世紀20年代中期起,兒童主題在豐子愷的畫作中越來越突出。有學者認為,就如古詩新畫一樣,豐子愷畫兒童畫的初衷並非為了兒童,也並非出於父親對孩子的慈愛,而是借助繪畫創造了一個通過兒童之眼所看到的世界,記錄和表達一位成年觀察者的感受和意見。

  對豐子愷而言,兒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實,更具有自然之美,這正是他希望通過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他相信,“兒童的清白的世界”具有無限的創作潛力和道德的誠信:“隻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真正的人。”這樣的意識令豐子愷的創作發生了轉向,對生活主題的關注,逐漸超過對傳統詩句的表現。

  可貴的是,豐子愷描繪日常,出於感情,也出於自然,其實也是帶有詩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說“這種畫表面都平淡,淺率的人看了毫無興味,深於感情的人始能欣賞”。有人認為,時至今日,豐子愷的抒情漫畫都是獨一無二的,值得人們細細品讀。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