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將攜"芭蕾之父"布農維爾代表作登陸滬上

周敏嫻

2016年03月03日07:49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他的無言詩篇屬於整個歐洲

  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將攜“芭蕾之父”布農維爾代表作登陸滬上,安徒生曾在觀看舞劇《拿波裡》后寫信贊嘆———

  他的無言詩篇屬於整個歐洲

  改編自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同名作品的三幕芭蕾舞劇 《拿波裡》,講述了漁夫的新娘遇上風暴被海神相救卻藏匿,漁夫費盡心機找到新娘並最終皆大歡喜的故事。(東藝供圖)

  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將攜“芭蕾之父”布農維爾代表作登陸滬上,安徒生曾在觀看舞劇《拿波裡》后寫信贊嘆———

  本報記者 周敏嫻

  丹麥作家安徒生曾經在觀看舞劇《拿波裡》 后寫信給“芭蕾之父”奧古斯特·布農維爾:“你的無言詩篇不單是為丹麥創作的,而是屬於整個歐洲的。”作為今年上半年滬上最重磅的舞蹈類演出之一,布農維爾的代表作芭蕾舞劇《仙女》和《拿波裡》,將由集“世界十大芭蕾舞團”“三大古老芭蕾舞團”“六大芭蕾學派”於一身的丹麥皇家芭蕾舞團跨越半個地球帶到滬上,首次獻演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上海舞蹈家黃豆豆極為推崇芭蕾經典之作 《仙女》,“這是芭蕾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它第一次讓人們看到,芭蕾舞演員能站在‘足尖,上跳舞”。從此以后,足尖鞋才慢慢成為芭蕾女演員的標配,並且,劇中背著白色翅膀、用腳尖跳舞的舞台形象由此流轉開來,被后來的很多作品仿效、傳承,其中就有被看做是芭蕾藝術由傳統向現代過渡的標志———俄國芭蕾大師福金創作的 《仙女們》。

  布農維爾與安徒生的深厚情誼

  丹麥皇芭的核心人物舞蹈大師布農維爾與丹麥的另一位“文化符號”人物童話大師安徒生是極為要好的朋友,同時布農維爾也是安徒生芭蕾演員夢的見証者。

  1821年的一段時間,安徒生幾乎每天都去拜訪巴德斯圖斯特拉德芭蕾舞教師達倫一家,想要在達倫的5幕芭蕾舞劇作品 《阿米達》 中謀求到一個角色。但艱苦、嚴苛的芭蕾舞訓練對於雄心勃勃又毫無耐心的安徒生來說非常艱難。盡管他在宮廷劇院冰冷的舞台上度過了許多個早晨,努力伸直腿做一個又一個“巴特曼”芭蕾舞動作,最終也隻能在 《阿米達》 中扮演一個凶猛的侏儒。

  1821年4月12日,是 《阿米達》上演的日子,布農維爾同他的父親一起參加了演出。但那是一次失敗的演出經歷———安徒生最后的動作完成得不好,一頭撞在了道具石頭上,直到落幕后仍然呆在原地。和安徒生年齡相仿的布農維爾曾在自傳中回憶說,觀眾對這部戲劇的最終反應是“沒有任何明顯表達不滿的跡象,但有不祥預兆的竊笑”。

  但這些並不妨礙兩人成為知己好友,布農維爾甚至還為安徒生做過媒。1843年,有“瑞典的夜鶯”之稱的女高音珍妮·林德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訪問。在此前,1840年,安徒生曾拜訪過她。在那次會面時,用安徒生自己的話說,珍妮對他“比較冷淡”。恰好布農維爾的夫人和珍妮是好友,所以布農維爾提出要讓兩人再次見面。雖然這段浪漫故事並沒有圓滿結尾,但安徒生深愛珍妮·林德一生,並最終以她為原型寫出了 《夜鶯》。

  布農維爾和安徒生還有著一個關於芭蕾的美麗約定:安徒生用筆來書寫芭蕾,布農維爾則用足尖來舞蹈童話。而這個約定也一直貫穿在兩人日后的事業之中,童話題材因此成了布農維爾芭蕾作品中最重要的題材,他用舞蹈給童話賦予了現實的意義,使得丹麥芭蕾更具有動人心魄的戲劇力量。安徒生曾在觀看舞劇 《拿波裡》首演后寫信給布農維爾說:“你給我們一個作品,使我整個身心異常滿足。你確實是個人物,是的,你的無言詩篇不單是為丹麥創作的,而是屬於整個歐洲的。”

  自成一體的“丹麥芭蕾學派”

  作為世界上以“皇家”命名的芭蕾舞團中最古老的一支,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創建於1748年,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芭蕾舞團中排列第三。創始之初舞團隻有12名演員,如今,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共有演員90余名,其中80%來自丹麥本土。對於“丹麥皇芭”而言,在提高古典芭蕾水平和引進創作現代芭蕾的同時,舞團也在繼續傳承丹麥芭蕾藝術的傳統風格。

  有著“芭蕾之父”美譽的布農維爾通過對演出劇目的創作、改編以及對芭蕾教學的影響,使原本深受法國芭蕾影響的“丹麥皇芭”成長為具有獨特自我風格的“丹麥芭蕾學派”,不僅為世界浪漫主義芭蕾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也對后來俄羅斯芭蕾學派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相比較法國學派的優雅和俄羅斯學派的大線條,布農維爾創造的舞蹈風格流暢而輕巧。丹麥芭蕾學派的演員以舞姿優雅、動作輕盈聞名於世。尤其以小腿部分的訓練最為嚴苛,跳躍於空中的快速、小巧而迅速的雙腿擊打動作,輕捷中包含內在功力,氣質雄健而自然典雅,規范嚴謹卻華彩紛呈。有專家指出,丹麥學派中,由於身體差異性,小腿力量更大的男演員容易出彩;丹麥學派的服裝也特別凸顯小腿,比如說 《仙女》 中就有男演員穿露出小腿的蘇格蘭裙子跳舞,很有特色。

  事實上,《仙女》 背后還有一個溫馨的故事。法國芭蕾舞女演員瑪麗婭·塔裡奧尼身型嬌小,父親老塔裡奧尼為了讓心愛的女兒能站上舞台,為她量身定制了“足尖鞋”,穿起它,瑪利婭變得高挑而挺拔。最終,站上舞台的瑪麗婭以突出的大跳和“足尖功”成功塑造了輕盈飄逸的仙女形象,同時也開創了浪漫主義芭蕾的先河。1836年,布農維爾將這部舞劇搬上丹麥皇家劇院,后來成為丹麥芭蕾學派的代表名作並流傳上演至今。

  布農維爾一生共創作了50余部作品,除了 《仙女》 之外,《拿波裡》《舞蹈學校》 《花節》 等在國際舞台上常演不衰。改編自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同名作品的三幕芭蕾舞劇 《拿波裡》,講述了漁夫的新娘遇上風暴被海神相救卻藏匿,漁夫費盡心機找到新娘並最終皆大歡喜的故事。與 《仙女》不同的是,《拿波裡》 的劇本頗受北歐民間史詩影響,布景服裝和人物性格帶有強烈現實主義色彩,在浪漫主義芭蕾舞台上十分罕見。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