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
靳東
電視劇觀眾主要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這個在電視行業默認已久的結論似乎要被改變了。昨天,在2016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上,來自電視台和制作方的聲音都開始傳遞一個新的理念,電視劇未來將是年輕人的天下。年輕觀眾群似乎正從網絡回流電視,而為年輕人量身定制的“二次元劇”也已橫空出世。
電視劇內容來源被顛覆
改編網絡文學和游戲,把年輕人喜歡的小說IP搬上電視熒屏,是這兩年電視劇行業向年輕人靠攏和示好的一種方式。但如何迎合90后乃至00后的審美取向?時下最熱的“二次元文化”就這樣被盯上,一種全新的“二次元劇”應運而生。
據SMG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介紹,所謂“二次元劇”其實是根據由二維圖像構成的動畫、漫畫、游戲作品改編而來的電視劇,“它們是90后受眾的‘主打歌’,較之受85后追捧的網絡小說,創新度更大,更具有適合影像化的視覺沖擊力。它們將打破次元壁,與主流電視劇市場融合。”
對大多數電視劇同行業者來說,這意味著電視劇改編的IP市場,將不再局限於網絡小說,年輕人正在看的動畫片、正在玩的游戲,都可能被改編成電視劇。相對於傳統電視劇的制作方式,這種對內容來源的改變,幾乎算得上是顛覆,也因此,王磊卿關於“二次元劇”的預測一出,立即引發台下同行的熱議。
年輕觀眾比率上漲近100%
根據CSM媒介研究發布的報告,2015年25歲至64歲的觀眾是電視市場的主力收視群,其中45歲及以上觀眾是電視的重度觀眾,其中45歲至54歲觀眾佔比最高,且收看傾向性較強。
但王磊卿透露的一組數據打破了這一固定印象,“三年來東方衛視晚間黃金檔收視數據顯示,25歲至34歲年輕觀眾的比率上漲近100%。東方衛視去年的兩部精品爆款劇,《羋月傳》和《虎媽貓爸》的觀眾年齡,呈現了非常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基於這一數據,他將東方衛視電視劇未來的發展調性定義為“青春”導向,其中“二次元青春”是重要組成內容。
“過去一年,熒屏上出現的現象級電視劇背后,兩股源頭活水汩汩而來。一是80后、90后、00后特有的個性消費模式,已經成為文化經濟的新增長點,熒屏青春態應運而生﹔二是網絡原創和傳統制作的審美趨同,給了熒屏年輕化的豐沛土壤。”王磊卿說。事實上,以近期數家影視公司公布的2016年電視劇項目來看,備受年輕人喜愛的網絡文學IP或者年輕人熟悉的熱門游戲,都已經變成了影視改編的對象,如檸萌影業的《擇天記》《九州縹緲錄》,選擇了年輕讀者熟悉的大IP﹔耀客傳媒的《刀塔傳奇》直接面向游戲玩家和動漫愛好者﹔《奇星記》則在奇幻劇中首次採用真人冒險RPG(角色扮演游戲)模式。
打造精品劇還要靠老本行
當“二次元文化”開始大張旗鼓地進入影視劇行業,怎麼迎合年輕人似乎成了重要的命題,但同行業者也不必因此自亂陣腳。
“現在的創作者特別怕跟不上市場和趣味。”在一手打造了電視劇《偽裝者》和《琅琊榜》的制片人侯鴻亮看來,如果一味為了市場效果而去迎合年輕觀眾的審美,其實有點本末倒置。“我在做《琅琊榜》時其實挑選的並非熱門IP,觀眾的趣味和喜好並不是在播出前就能預判的,而往往是在播出后總結出來的。”他認為,緊跟市場變化、制作年輕化的大趨勢是對的,但具體怎麼操作,如何看待和使用大數據,才是從業者真正應該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甄嬛傳》導演鄭曉龍也深諳一點:真正能夠成為精品的劇作,離不開正確的價值觀、精彩的故事和人物這些老本行。以生活劇題材聞名的編劇王麗萍,也認為不應放大觀眾審美趣味的變化對創作者的影響,“我所知道的專注、堅持的編劇,都會在創作過程中兢兢業業按照編劇的規律,搭框架、理結構,在編劇層面做很扎實的工作。無論電視劇行業有怎樣的變化,包括故事性、人物關系、價值觀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在內的劇本要素,是無論如何不能省略的。這些年電視劇的發展証明了這個道理,這個方向也不會變。”本報上海電
論壇聲音
中國明星的
藝術生命周期在縮短
即便是作為電視劇行業的年度峰會,由演員們出席的論壇也極為少見。昨天下午,胡歌、靳東和韓東君作為演員代表出席了2016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論壇。當三位演員落座,現場立刻爆發出尖叫聲,也証明了這些演員的高人氣——即便是在見慣了大明星的同行圈裡,他們也因在《偽裝者》《琅琊榜》《無心法師》等電視劇中的出色表現而“圈粉”無數。
演員們水漲船高的片酬成為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胡歌和靳東能降點片酬嗎?”面對如此犀利提問,胡歌的回應倒是十分痛快:“當然可以少點,我從來不是那種為了掙錢而演戲的演員。今天能被捧到這個位置,說到底是因為觀眾喜歡。如果遇到特別好的劇本和團隊,片酬不是我第一考慮的因素。”靳東也表示自己的觀點和胡歌一致。
有些影視劇演員不演戲卻跑去上綜藝節目,對此胡歌和靳東都尚未試水,他們的態度也相對謹慎。“我個人認為不存在影視劇演員不能或不該接綜藝的說法,但演員不能過早地透支自己。很多人是根據需求在走,市場和觀眾需要什麼,就給什麼。”胡歌透露,如果遇到自己特別喜歡的真人秀模式,也不排除會去參加。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看來,演員綜藝化的趨勢,恰恰反映了近年來中國演員的一個發展趨勢,“過去我們看演員是幾十年一代,現在演員更替的速度明顯加快,幾乎是幾年一茬兒人。”他認為如今的偶像明星更像是一種眾籌方式,“有了互聯網,累積熱度和粉絲就像是給明星眾籌,繼而在演藝市場快速分銷和消費。這導致了演員的迅速消耗,藝術生命也隨之縮短。”( 本報記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