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穎:《烽火·冼星海》 絕非“抗日神劇”

何晶

2016年03月11日19:34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譚穎:《烽火·冼星海》 絕非“抗日神劇”

  人物情感刻畫細膩

  反映了波瀾起伏的時代背景

  《烽火·冼星海》劇照

  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策劃並指導,南方歌舞團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創音樂劇《烽火·冼星海》自去年9月在廣州友誼劇院首演以來,獲得無數好評。3月14日、15日,該劇將在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上演兩場。隨后,劇組將奔赴北京,於3月25日和26日把這部廣東原創音樂劇帶向全國。

  《烽火·冼星海》總導演譚穎現任廣東廣播電視台大型節目部主任、國家一級導演。他從小學習音樂,對冼星海的藝術創作和作品非常熟悉,也曾多次導演以冼星海為題材的節目。這一次,他從廣播電視人跨界到音樂劇總導演,帶領觀眾走近冼星海,體驗和感受這位廣東音樂家的精神力量和藝術魅力。

  廣電人跨界轉型音樂劇總導演

  譚穎從小學習音樂,早在星海音樂學院求學時期,就開始研究音樂家冼星海的藝術創作和作品。他曾採訪過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以及多位和冼星海有親密關系的歷史見証者。在譚穎的辦公室,堆滿了關於冼星海的資料和書籍,冼星海墓園、冼星海紀念館等地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早在2005年,譚穎就曾擔任《星海之聲——萬眾歌會開幕式暨冼星海作品大型音樂會》的總導演。

  “隻有全面地了解冼星海這個人,才會對他有感情,才能在此基礎上創作出符合史實又能打動人的音樂劇。”譚穎說。在他看來,身為音樂劇總導演,首先要有主創意識,要對主創成員提出創作要求,形成各自的分工﹔其次才是將各方面的因素按總導演的理解用獨特的方式呈現在舞台上。“對劇作、舞台呈現、音樂、舞美、燈光等等,都要有總體設計和創意,壓力其實非常大。”譚穎找到了主持人陳曉琳來擔任編劇,這位“金話筒”成功跨界,以獨特的女性視角,還原了青年冼星海。

  除了藝術創作上的壓力,譚穎還面臨著跨界做舞台劇帶來的現實壓力。“我是廣電人,跨界做舞台劇,有人對此抱著懷疑態度,不相信我能做好。我非常理解這種不信任,但也正是這些質疑,更堅定了我一定要把這出舞台劇做出來的決心。”去年9月,《烽火·冼星海》在廣州友誼劇院首演,演出受到了各方好評,譚穎也終於鬆了口氣,“這証明了媒體人跨界做舞台劇,也能做得非常棒”。

  打破高大全展現真實的冼星海

  音樂劇《烽火·冼星海》講述了冼星海在抗日戰爭背景下的音樂歷程,他的九部經典作品都被融入到劇中,“這些經典的音樂起到貫穿劇情和歷史的作用”。他說,冼星海的作品在一定歷史時期是家喻戶曉的,有著時代烙印,在音樂劇中既提綱挈領又能感染觀眾。比如第一幕中採用了冼星海的《救國軍歌》,既能夠客觀反映當時的歷史情景,觀眾也熟悉這段音樂。在第二幕延安大生產運動中,《二月裡來》音樂響起,一下就引發觀眾的共鳴。

  和以往的主旋律作品不同,這出音樂劇中的冼星海一改傳統的高大全形象。他會發脾氣,也有迷茫和苦悶﹔他有自己的愛好,愛吃白糖,喜歡吃白切雞……譚穎查閱了大量影視劇、紀錄片、舞台劇、文獻資料,希望在舞台上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冼星海。“隻有真實才能讓觀眾自然地接受這個人,如果都是高大全的形象,人物就顯得很假,更無法打動觀眾。”

  全息影像和舞台藝術完美結合

  《烽火·冼星海》還運用了國際藝術舞台上炙手可熱的全息投影藝術,將影像藝術和戲劇完全融合在一起。譚穎說,這是影視人的創新,“曾經有人擔心我把舞台布滿LED,這是對電視人的刻板印象,我不僅沒有用LED,在影像上也做出了新嘗試。”

  雖然是抗戰題材,但《烽火·冼星海》的舞台上沒有正面出現“鬼子”的形象,出現的都是“鬼子”的符號或標識。譚穎說,這是為了避免音樂劇變成“音樂神劇”。以前觀眾看到的總是千篇一律的“鬼子不堪一擊”,他認為這是愚弄觀眾。在八路軍血戰太行山一幕中,譚穎讓“鬼子”背對觀眾在樂池中出現,觀眾隻能看到他們的鋼盔和刺刀,寓意著“鬼子”處於下方,終將被正義所戰勝。戰士們在舞台正面與“鬼子”對峙,當“我要化成璀璨的星,對著大海唱你的歌”音樂響起,身后是特效呈現的暮雲、殘陽、烈焰、山崗,令觀眾們猶如身臨其境。

  用新思維和審美處理歷史題材

  譚穎介紹,相比去年首演,這次的演出還做了一些小改動,主要增加了冼星海及其夫人錢韻玲的戲份,增加了一些唱段。

  《烽火·冼星海》的編舞團隊都來自南方歌舞團,對於音樂劇而言,編舞的創作是很困難的。譚穎介紹,這些編導非常年輕、有活力、技術能力很強,“如果能夠更充分地消化和理解歷史,真正從內心生發出感情,創作也許更能打動人。”對於六位主演,譚穎要求他們熟讀那段歷史,了解人物故事,隻有從內心真正了解整段歷史,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演出,將自己變成劇中角色。

  譚穎認為,雖然處理的是歷史題材,但一樣要順應時代的變化,用新的思維和審美,來打動今天的觀眾。“人應當是善良、正直、積極、厚道、充滿正能量的。冼星海的故事從人物、性格、思想和情懷上都充滿了正能量,它和現在的主流文化價值觀是一致的。這部音樂劇弘揚的不僅僅是‘星海精神’,更是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

(責編:溫璐、李岩)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