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摘要
學習經典
文/劉黎平
提到中國古代的女戰斗英雄,必提到三個人:一是花木蘭,一是穆桂英,一是梁紅玉。這三人當中,梁紅玉最靠譜,因為她確確實實和老公韓世忠一起指揮了黃天蕩戰役,大敗金兵。穆桂英則只是一個存在於“楊門女將”裡的傳說。至於花木蘭,不是子虛烏有,但原型已經不能百分之百確定,而且花木蘭並不像梁紅玉、秦良玉或冼夫人那樣,有史書記載的具體戰功。然而,花木蘭卻成為女英雄的代名詞,其使用頻率高於其他同類女性,為什麼呢?這要感謝文學作品和戲曲作品的成功。在歷史上取得赫赫戰功的人物未必能在民間享有高知名度,因為如果運氣不夠好,沒有文學作品為其傳揚,那麼,他或者她也會寂寂無聞。
花木蘭英名遠揚千古,很大部分得力於《木蘭詩》,《木蘭詩》不只是寫在紙上,還口口傳頌,有點民歌的味道。詩歌隻有朗朗上口了,鄉親們才樂意傳,才樂意聽。因此,它不能?嗦,不能有繁縟枯燥的交代,你看它一開頭就是北方人民熟悉的生產活動——紡織。“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開篇就將人們的眼球帶入熟悉的場景。
這就叫細節描寫,而且必須是大家熟悉的細節,要接地氣。接下來寫木蘭從軍的准備工作,千頭萬緒何從交代?很簡單,通過四個方向的四種購買活動就囊括了,不僅生動,而且明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民間詩歌的長處就在這裡,諸多的瑣碎繁雜,幾句排比就搞掂了。從軍路上的單調枯燥和惶恐怎麼交代,也容易,“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邊,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難舍之情,旅途辛苦,都在兩句呼喚中。
木蘭姑娘打了那麼多年仗,參加過什麼戰役,斬殺過多少敵人,用了什麼戰略戰術,聽眾才難得管那麼多,他們要的是簡潔和細節:一者無非起居和衣著,“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二者無非就是生與死,歸來與不歸,“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有這些就夠了。說復雜了,沒人有耐心聽。
木蘭以女兒身冒充男兒,在軍中是怎麼隱瞞過去的呢?說起來可復雜了,民間藝術有個長處,善於打比方,就用雄兔雌兔來說事,北方的居民大多見過野兔,一聽就明白,還會心一笑。
要傳頌人物和事跡,簡單明了、生動有趣最好,復雜了反而成為障礙,“木蘭詩”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