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把皮影戲與流行動畫片結合,以“跟上時代潮流”。
“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皮影戲,即使學了能堅持下來的也不多。我是真心喜歡,想一直干這行。”19歲的孫衛告訴記者,“人給皮影傳輸了生命,但皮影卻演繹著精彩人生。”
孫衛的爺爺孫景發,作為孫家皮影的“掌門人”,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家皮影社已有百余年歷史,自小受家庭熏陶,孫衛14歲正式跟爺爺學皮影戲。
孫衛學習皮影的初衷是為了幫助爺爺。他告訴記者:“有次演出前,一個人臨時不能來,無法演出,爺爺四處找人搭戲,到半夜都找不到。”讓爺爺不再“求人”是他學皮影的重要原因,但他也承認自己越來越喜歡皮影戲。
但孫衛也感到“孤單”,他的同齡人沒人願意干這行。“每月表演收入兩千多元,很難養家糊口。”孫衛說,這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或半途改行。
“前幾日托一個唱戲的朋友幫我找點演出,他說自己已經改行了,勸我也早點規劃未來,想條出路。”孫衛說,朋友的話讓他頗為尷尬。
與許多默默無聞的民間技藝相比,華陰老腔無疑是“幸運兒”,從瀕臨失傳到登上2016年央視春晚,老腔“一夜爆紅”,邀約不斷。21歲的張猛已登台表演了五六場。在一群老前輩中,他每次登台都很“顯眼”。
張猛的爺爺張喜民是華陰老腔的傳承人。張猛說,老腔走紅后並未改變傳承困境,班子中年輕人不多。除了收入不理想,許多人也不理解老腔,很難沉下心學習。正在福建上大學的張猛曾為同學表演老腔,但幾乎沒人聽得懂,也沒人願意了解。
“以后有可能從事老腔表演,也有可能找份完全無關的工作。”張猛說,他對老腔有一份責任和難舍之情,但也不得不考慮現實情況。
19歲的孫衛仍在努力讓大眾接受碗碗腔皮影戲。他把皮影戲與流行動畫片結合,以“跟上時代潮流”。孫景發並不排斥孫子的革新,盡管與自己表演了大半生的皮影有很大不同。
“等攢夠了錢自己開個店賣皮影,再搭個固定的班子,唱好碗碗腔皮影戲。”談及未來,孫衛有著自己的規劃。(阿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