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詞家、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張藜前日因病逝世,消息一出不少人為之惋惜。作為詞作家,張藜不僅產量高、質量高,創作的題材也格外寬泛,不管是歌頌祖國的《我和我的祖國》,還是展現農村生活的《籬笆牆的影子》、《不白活一回》,又或是為1990年北京亞運會創作的《亞洲雄風》,這些在當年都是紅極一時的“神曲”,拿到當下也能引發大眾的共鳴。北京晨報記者昨天分別採訪了演唱過他的作品的毛阿敏、韋唯,他提攜過的后輩詞作家化方,在大家的口中,張藜在生活上低調、簡朴,對創作苛刻、認真。“他的歌詞直白,又富有詩意,這個境界很多人都望塵莫及。”化方這樣說。
毛阿敏:
最開始不懂《籬笆牆的影子》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在中國播出后大火,兩首主題曲《籬笆牆的影子》和《苦樂年華》也跟著流傳開來。作為《籬笆牆的影子》的演唱者,毛阿敏第一次看到這首歌並不太懂歌詞的意思,“我是上海人,歌詞寫了北方農村的生活,一旁的張藜老師跟我說‘你憑著自己的感覺唱就可以’。”正是這個跟著感覺走的演繹最終成就了這首“神曲”。《籬笆牆的影子》現在仍是毛阿敏演唱會的必唱曲目,在2015年12月31日的跨年演唱會上,伴隨著大屏幕上《籬笆女人和狗》的畫面,“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的合唱聲在首都體育館上空回蕩,“在現場演唱時,《籬笆牆的影子》這首歌是最能引發觀眾合唱的一首歌,因為大家都對歌詞太熟悉了。”除了《籬笆牆的影子》毛阿敏還演唱過張藜作詞的《不白活一回》、《女人不是月亮》。說到這三首歌的背景,毛阿敏也非常熟悉,“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播出的三部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歌曲。”張藜為人低調,毛阿敏表示,自己近年來與他私底下來往不多,“受邀參加過一次張藜老師在他老家舉辦的作品音樂會”是他們近幾年為數不多的交集,“他特別給我打了電話,我那次唱了好幾首歌,現場反響很好。”
韋唯:
為在天堂的您再次歌唱《亞洲雄風》
1989年,北京地區第一家卡拉OK歌舞廳開業,1990年北京舉行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宣傳曲《亞洲雄風》成為全民傳唱的“神曲”,同時也是那個年代很多人的卡拉OK啟蒙歌曲。
韋唯的經紀人關寧告訴記者,韋唯目前正在國外舉行音樂會,張藜去世當天下午韋唯從朋友處得到了消息,第一時間叮囑自己訂一個花圈,並請一位老先生寫了“壽終德望在,身去音容存,揮淚憶深情——晚輩韋唯敬挽”的挽聯,“最近幾年包括王昆老師、閻肅老師、葛存壯老師都相繼去世,這些都是韋唯的恩師和忘年交,她心裡特別難受。這次也趕不回來參加張老師的追悼會,更是非常遺憾。花圈和挽聯會在本月15日追悼會當天送到八寶山,以這種形式送老師最后一程。”關寧透露,韋唯最后一次與張藜老師見面是在2011年,“當時參加了張老師在老家遼寧搞的一個音樂會。”韋唯昨天也發布了微博悼念張藜,“張藜老師一路走好,壽終德望在,身去音容存,揮淚憶深情,《亞洲雄風》為在天堂的您再次歌唱!”
化方:
他最早提出了“歌詩”的作詞方式
詞作家化方曾與徐沛東合作了《我要去延安》、為那英創作了《愛的陽光》、為孫楠創作了《淨土》、為《寶蓮燈》等影視劇創作了主題曲,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化方表示,張藜對他有知遇之恩。2003年6月前后,剛到北京發展的化方與張藜在一個征集抗擊“非典”歌曲的活動上相遇,“張藜老師作為評委給我頒了獎。是張藜老師提出了‘歌詩’的說法,我最早寫詩,后來轉到寫歌詞,他肯定了我把詩的意境帶到歌詞中的做法,說我將來肯定行,這對我后來的發展非常關鍵。”而后化方和張藜比鄰而居,交集就更多了一些,“他給我引薦了很多音樂人,也給我講他藝術道路上的經歷。”張藜告訴化方自己45歲到北京,一家人擠在幾平方米的房子裡,為了省錢少坐幾站車走著去目的地,直到55歲才出名,即便有了名氣,但音樂當時還沒走上市場化道路,歌曲創作不賺錢,一首《亞洲雄風》詞曲作者兩人加起來才給500元稿費。老人用這種方式鼓勵化方堅持在北京創作。“張藜老師生活很簡朴,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又很低調,后來有好多活動,叫他他都不去。他也會直接指出作品的好壞,不會做老好人,得罪了不少人,但真的是對作品不對人。”
北京晨報記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