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那隻外表呆萌、內心易怒的小鳥逗得你前俯后仰時,它已悄無聲息地將超級英雄“美國隊長”從冠軍寶座擠落下來,連續數日成為全天票房王。截至昨天,由索尼影業打造的3D動畫電影《憤怒的小鳥》上映四天票房已逾兩億,較此前動畫神作《瘋狂動物城》勢頭更為迅猛。
不過,伴隨飆升的票房,片中屢屢出現的“爆粗口”,也引發越來越多的觀眾不滿。有網友驚呼,動畫片對白的尺度竟能如此大,真的適合小孩子觀看麼?
現象
孩子看嗨,家長心裡慌
“你行你上,不行別BB”“我擦”“你妹”……
很難想象,這些明顯帶臟字的台詞,竟然出自一群可愛的小鳥和綠豬之口。
上周末帶7歲兒子看完全片的黃女士至今還在后悔,不該如此冒失地選擇影片,讓孩子接觸到這些不良言語。“別的台詞他記不住,就這些帶臟字的內容記得最准、最快。”黃女士說,當她坐在影廳聽到“我擦”傳到耳朵裡時,前一秒還放鬆的心立馬就提到了嗓子眼兒。之后的一個多小時裡,她形容為“步步驚心”,生怕再有類似不文明語言沖向小孩子的耳朵。可事與願違,100分鐘的片子裡,類似的不文明字眼出現了不下十次。
同樣因為影片對白過於粗俗在朋友圈吐槽的,還有剛剛迎來女兒5歲生日的年輕媽媽張玉。“‘狗屁’這樣的字眼也太不應該了,大人聽著都覺得刺耳啊!”她說,由於是周末,她們去看的那一場,幾乎半數以上觀眾都是孩子,當銀幕上每每出現那些大紅大綠的萌寵時,女兒和小伙伴們都會笑得前俯后仰。誰知,等到散場后,孩子無意間丟出一句“狗屁”,讓她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
在影評人杜娟看來,這部影片的確“有點污”。“撇開那些明顯粗俗的用語,即便像‘這些豬不穿衣服,看起來油膩膩的’之類的台詞,也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在她看來,這部片子並不像映前影片宣傳的那樣,適合“全家歡”,“如今動畫片也開始走成人市場,可它畢竟還是動畫片,還是應該為兒童群體多做些考慮。”
縱深
為沖票房,假裝低幼片
國內觀眾一般將動畫片默認為合家歡電影,因此但凡有口碑過得去的片子上映,很多家長就會帶著孩子,不加分辨地涌進影院。
“以前也有像《蠟筆小新》《熊出沒》這樣的電視動畫片被指責存在語言暴力傾向,但在電影大銀幕上出現這種情形還是比較少見的。”杜娟說,不少觀眾可能受以前劇版《憤怒的小鳥》無台詞的影響,認為它只是輕鬆搞笑。結果這次電影版的對白,基本忽略了對兒童的影響,採用幾近成人化的敘事,而且大量使用網絡流行梗和簡單粗暴的語言。在她看來,色彩對比鮮明的畫面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但場景設定上的豬鳥狂歡派對,很接近夜店派對的畫面感,“另外,違章駕駛、下班喝一杯、英雄遲暮的大鳥一直偷窺美麗的母鳥……這些暗含成人社會負能量的‘梗’,讓小鳥大戰綠豬的勵志故事打了不少折扣。”
片中,主角兒胖紅的小伙伴爆炸黑(炸彈),給人感覺是一隻患有間歇性爆炸失序症的圓滾滾的黑鳥,其實它還是一位有文藝情懷的呆萌暖男。即便偶然放了個屁,它都會大秀深奧:“按照情緒管理老師的教育方式,當心中有禪意的時候,忽然體內有股洪荒之力。”
“這樣的台詞,孩子理解起來估計很難。不像《瘋狂動物城》那種清新快樂,《憤怒的小鳥》的快樂過於成人化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影評人說。據其透露,這部片子的制作方和發行方其實是脫節的,“它的目標受眾其實是中青年,而宣發團隊為了拉攏兒童,一再強調這是低幼動畫。”
另據杜娟透露,國內很多動畫片導演對自己的片子所適宜的人群,自己都很蒙圈,只是籠統地對外宣稱適合6歲至12歲觀看,其實不少內容在國外已經屬於限制級了。
建議
分級之前,劃設文明線
經典游戲改編電影,不在少數,比如《古墓麗影》《生化危機》《寂靜嶺》,但要改好,實非易事,尤其是改成動畫片,難度更大。
在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孫立軍看來,當下不少動畫片已不再是一方淨土,同樣滑向“唯票房”的價值標准。一些創作者為了搶佔兒童群體市場,不僅越來越不顧及老一輩沿襲下來的好做法,還拼命往裡面拼湊一些成人化的內容,“那種為了片面追求高票房,而失去底線地營造不合時宜的視覺沖擊力,加入一些不文明、甚至帶有臟字的對白,的確應該引起關注。”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生方豪長年關注影視心理學,他認為,認知能力相對較弱的低幼兒童,很容易把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中的某些角色視作榜樣,進而去模仿它們的行為和語言。他建議,在當下國內影視尚無分級制的環境裡,家長要承擔起第一重保護網的職責,為孩子選擇動畫片時要格外慎重,“其實不用刻意去鑽研哪些片子政治正確,價值觀又如何,關鍵是要在健康的氛圍裡,讓孩子盡可能拓展想象力。”
“我還是很懷念當年看過的‘葫蘆娃’‘米老鼠和唐老鴨’‘機器貓’‘舒克和貝塔’,那時候的動畫片很少有對白,即便卡通人物張嘴說話,也絕無語言粗口。”身為准媽媽,網友“紅小智”建議,在電影分級制推出之前,有關方面應該對兒童動畫片劃設一條“文明線”,“絕不能出口帶臟字吧?”(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