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身邊的工匠:金石鏗鏘的制印大師張國維

2016年05月25日16:28  來源:千龍網
 
原標題:[尋找身邊的工匠]金石鏗鏘的制印大師:張國維

【編者按】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時間引發社會熱議。

“工匠精神”是一種堅韌不拔、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國的發展已開始轉型升級,從“中國制造”升至“中國創造”,因此我們的時代需要“工匠精神”。為此,千龍網從2016年4月發起尋找“大國工匠”,推出首都各行各業行業精英的系列報道。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筑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導讀:印章,記錄著中華文明密碼。今年最熱考古事件海昏侯墓之所以最終確定墓主身份,最可信的証據之一就是墓中一枚刻著“劉賀”的印章。

張國維正是制印這一文明的傳承人和發揚者。從12歲開始操刀刻字,歷經40個春秋,他制印的技藝已是爐火純青,連原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也深深折服。在工作中,不管是誰找他制印,不論對方地位名譽的高低大小,他都在用材、刀法上一視同仁,都是良心匠心之作。

“在考古工地,幾乎每一個墓葬,都伴生著一方印章。一部印章史,浸透了半部文明史。”

一句話,承載了張國維對印章的感情。他位於琉璃廠的工作間內,一盞老台燈、幾方印章、幾把刻刀,陳設簡單,在他手裡,金石聲聲撞擊,一年要誕生幾百方大大小小的印章。

“藝術無不是積跬步以至千裡”

從十二歲開始操刀刻字,至今已差不多四旬歲月。回憶起最初接觸篆刻,張國維說是“不自覺的過程”。受家學影響,小時候,比起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張國維更願意自己寫字、臨摹印譜,從此與藝術結緣。

從最早帶有“消極”態度的練習,到慢慢地興趣越來越濃,主動給自己加碼,主動臨摹家裡的印章殘片。材料有限,張國維就從外面撿來灰磚刻印。

這門從祖父張樾丞傳下的手藝就此傳承下來,一刻就是幾十年。

幼時簡單的生活條件,也從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張國維。他說,條件越是艱難,人越是容易認真。鑿壁偷光,遂成大學。

多年治印,張國維有一個很深的感觸,藝術領域不同門類有相通的緣分。

在他成長的八十年代,我國的藝術資料出版非常成規模,且價格便宜,幾分錢就能買到一本碑帖。讀書時,他常常在博物館一坐就是半天,看宋元明清的畫。“多讀一本書、多看一幅畫,對專業工作有非常好的意義。”張國維說。

同時,篆刻也需要不同藝術的滋養。

張國維拿起手頭一方新刻的佛像印章:“佛教孕育著很深的文化,比如這個佛造像,篆刻者不僅需要非常熟練,要掌握它的透視、構圖、線條、筆畫,還要認真讀過佛造像或佛教藝術的專業書籍。缺少了知識背景,你可能不知道后面的蓮花紋是干什麼的,會出現差錯。”所以,以印章為紐帶,張國維的周圍總少不了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的朋友,他說,這也是自己前進的一項動力。

在如今事事追求短平快的時代,傳統藝術的傳承也讓張國維頗為挂心。他說,技藝的傳承應該是師傅帶徒弟式的潛移默化進步的過程,每一座殿宇,無不是用一塊塊磚頭壘起,一個個工匠積跬步而成大廈。無論是作書,作畫,治印,不僅僅是在重復昨天的筆畫和參差,其實是今天把昨天的成績進行了升華和進步,而且是一種更精致、更認真的藝術升華。

張國維的工作室位於琉璃廠的一間平房裡,一盞老台燈、幾方印章、幾把刻刀,陳設非常簡單。千龍網記者 馬文娟 攝

張國維的工作室位於琉璃廠的一間平房裡,一盞老台燈、幾方印章、幾把刻刀,陳設非常簡單。千龍網記者 馬文娟 攝

“每一方印章都是心血之作”

2002年,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來京,后張國維為他刻下著名的“羅格之印”。羅格十分喜愛,還表示今后所有給中國的正式文件中都要用這方印章署名。2003年,他也確實用羅格之印確認了北京奧運會會徽。這也成了張國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

不過,在聊起作品時,張國維更願意談談那些刻給普通人的印章。他說,往往有可能是梨園行的一個跑龍套的,或是街邊賣香油的人的印會更有故事。

不論身份地位,別人在請你刻印時,都是把它當做送給自己的最珍貴的禮物。“一方印章,可能在我手裡是萬分之一,但是到了主人手裡,就是他的全部。”所以,無論質地,大小,是否名貴,張國維一視同仁,都是良心之作。

2008年,張國維為北京奧林匹克青年營的479名孩子每人刻了一方自己中文名的印。每天從睜開眼睛刻到半夜,他說,雖然幾天沒睡好,但自己做的,離組織給予的榮譽還是差太多了。

篆刻大家的盛名在外,總少不了上門求印的人。不論是德高望重的學者,還是普通的學生,張國維很少拒絕。鄰居家孩子的畫作參展,鄰居到張國維的單位門口轉悠了兩個鐘頭,最后還是找到他,說小孩明天參加展覽,想請你給刻個章,你看行不行?張國維一口應承下來。

為什麼這樣小朋友的小石頭也親自動手?張國維給記者講了個故事。以前有個大畫家,他門口有個學畫馬的小孩,這位畫家有意提攜,花了一個課時的時間講解示范。果不其然,二十年之后,當年的小孩成了位畫馬名家。如今,每當回憶起當年大畫家的那一堂課,他都認為是這一生都難忘的一節課。這件事讓張國維感觸頗深,“你給他一個支點,有可能,將來這個人就是一個大家。”

張國維正在為星雲大師刻印。千龍網記者 馬文娟 攝

圖為張國維正在刻印。千龍網記者 馬文娟 攝

“願做一個引路人”

張國維說,自己願意當一根火柴杆點亮蠟燭,做一個引路人。“我從小生長在非常朴素的環境,工作,讀書,學習,都是我飽受社會溫暖的過程,所以,我用這個小的技能,希望對這個社會有一點幫助。”

讀書畢業之后,張國維一直在專業文物單位工作,他常記得那些老前輩、老先生們的教誨,力所能及地與人便利、提攜后輩。

如今,張國維也帶了不少學生,甚至有外地來的孩子希望跟他學習治印。有時候,外地來的學生人生地不熟,找不到門路,隻能在教室門口等他,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張國維就把自己的盒飯給學生,自己回家再吃。“畢竟我還有地利之便,所以盡可能地給學生們提供一點方便,這也是我這麼長時間一直干的事兒。”

即便是給初中的孩子講課,張國維也從不馬虎。簡單地淺淺一講,也是一節課,但太粗糙﹔跟學生單獨進行細致地交流,也是一節課,但課程時間又有限,怎麼辦?他的辦法是,先講大課,結束后再跟學生一對一地講,上午的課程,常常要到下午一點,他才能從學校出來。

第九屆全國青聯委員,第八、九屆北京市青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教授……這麼多的稱呼中,張國維最願意聽到的,是北京市勞動模范。他說,刻起印章來,無不以工匠這個名稱感到更驕傲,更自豪。接觸過許多不同年資、不同行當的人之后,更發覺匠心是共通的。

“我曾經看見過一個煤礦工人刻的印,他與我交流,我現在還能想的起來,那方印章刻的是多麼的精美。我們兩個只是所處的位置不同,其他方面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教授和工匠,應該是約等於的關系。” (文/千龍網記者 馬文娟 實習記者 馬華芳)

(責編:陳燦、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