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革命戰爭公債券”。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經濟建設公債券”。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的一角幣。
面額高達“60億元”的“金圓券”,其實隻能買到6盒火柴。
面額高達500萬元的“金圓券”,在老百姓的實際生活中不過是“濕柴”。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面值五萬元。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面值一萬元。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面值十元。
中國銀行發行的外匯券,面值100元。
中國銀行發行的外匯券,面值50元。
中國銀行發行的外匯券,面值5角。
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舉辦郵幣收藏專題展 形形色色的歷史貨幣成主角
日前,一場特別的展覽在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舉行,展覽的一大主角不是別的,正是鈔票,當然不是現在的鈔票,而是中國近現代各時期形形色色的貨幣,其中既有唯一一次刻上毛澤東私章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經濟建設公債券”﹔也有面額高達60億元之巨、卻隻能買6盒火柴的“金圓券”﹔既有新中國成立前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從一元面額到五萬元面額,62個款型無一遺漏﹔也有隻流通了4個月零6天的大洋票……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歷史貨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讀百年中國的獨特視角,而無論在何時何地,“錢”總是人們最關心的事物之一,所以,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檔案館,仔細看看“鈔票上的百年中國史”吧。
經濟建設債券
現毛澤東私章
這次展覽展出的數百件歷史貨幣都是由香港著名歷史貨幣收藏家池振南先生提供的,當然,這也只是他珍貴藏品中的一小部分。為了收集這些寶貝,池振南數十年來風塵仆仆地奔波於世界各地,幾乎沒有休息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深知自己已掉入了一個無底洞,可我卻一直沉迷在這洞中不肯罷手。”
對這一次展出的歷史貨幣,池振南件件如數家珍,不過他尤為看重其中一張“中華蘇維埃經濟建設公債券”。他介紹說,1932年2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江西瑞金葉坪成立。1932年6月∼1933年7月,為了解決當時的財政困難,“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先后發行了“革命戰爭公債券”與“經濟建設公債券”,其中,“經濟建設公債券”面額從5角到5元不等,背面均注明了還息日期、年息五厘、分五年付清等字樣﹔債券的正面還印上了毛澤東的私人印章。“毛澤東的私人印章出現在債券上,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池振南說。
60億元“金圓券”
隻夠買六盒火柴
在這次展覽中,還有一個區域展出了民國時期各地流通的各種貨幣,著實讓人眼花繚亂。其中,面額最高的是由當時的新疆省銀行1949年發行的一張“金圓券”,它的面值高達“60億元”,看了簡直令人驚掉下巴。這也是中國史上面額最大的貨幣,不過,“60億元”到底能買多少東西呢?池振南告訴記者,其實在當時隻能買到6盒火柴。
“60億元”與“6盒火柴”的驚天對比,活脫脫展現了國民政府濫發“金圓券”帶來的亂象。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不過,“金圓券”的確是出了名的不值錢。要追溯“金圓券”的歷史,得先說一說法幣。1936年,國民政府宣布在全國實行法幣政策,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貨幣統稱為法幣(法定貨幣)。不過,自打問世起,法幣就一路貶值。據當時美聯社的報道,1937年,法幣100元還能買兩頭牛,一年后就隻能買一頭牛了,到1941年隻能買一頭豬,到1943年隻能買一隻雞,1946年隻能買一個雞蛋,到1947年,連一盒火柴也買不到了,到1948年,更變成了“隻有天知道還能買什麼”。到了這時,法幣幾被拋棄,國民政府隻好以“金圓券”代之,並按“金圓券”一元兌換法幣300萬元的比率回收法幣,但“金圓券”的貶值速度遠超法幣,中央銀行發行的“金圓券”的最高面額達到了500萬元,不過,它們與當時新疆省銀行發行的最高面額為60億元的“金圓券”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難怪那時廣東的老百姓管“金圓券”叫“濕柴”,實在是當柴燒都費勁。
外匯券 30多年前的“香餑餑”
在這次展覽中,還有一個區域會讓老一代的廣州人備感親切,那就是外匯券展區。1980年4月1日,中國銀行開始發行“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外國人、華僑或港澳台同胞等入境后,將隨身攜帶的外幣按照官方匯率兌換成以人民幣計價的外匯券,就可以在友誼商店、星級賓館等場所使用了。
在那個糧票、布票等票証余威尚在的年代,外匯券的購買力可大了,廣州友誼商店裡的彩電、冰箱、洗衣機、電扇、手表、自行車等俏貨隻有外匯券才能買得到,因而外匯券成了大家歡迎的香餑餑。廣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外匯券也很快飛入了尋常百姓家,連買菜都能用外匯券,而在大排長龍的攤檔門口,誰要晃一晃手裡的外匯券,馬上就能得到特別照顧,那些接載了外國客人的的士司機,則寧願繳納罰款,也不願把收到的外匯券交出來。
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票証在人們的生活裡漸次退場,市面供應大大繁榮,外匯券的魔力漸漸消失,1996年7月,外匯券全部退出流通。今天,在這裡重溫外匯券的歷史,不知你是否也會感慨市場經濟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第一套人民幣 最高面額五萬元
在這次展出的各類“鈔票”中,新中國成立前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無疑是最“值錢”的藏品了,據悉市價已高達500萬元。池振南介紹說,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各根據地建立了相對獨立的根據地銀行,並各自發行了在本區域流通的貨幣。到1948年秋,解放戰爭勝利在望,中共中央決定在新中國成立前先成立中國人民銀行。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原來的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並組建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並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這一套人民幣共有12種面額62款,最低面額1元,最高5萬元。“由於是在戰爭時期陸續發行的,所以面額也比較大。”池振南說。
據池振南介紹,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與流通橫跨了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到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二套人民幣,以一元新幣兌換一萬元舊幣,第一套人民幣才停止了流通。(記者王月華 圖片提供/廣州市國家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