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國產兒童電影稀缺 破解式微難題電影人須正視

2016年05月30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兒童電影:從低幼看到全家看

  電影《大魚海棠》海報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從“六一”兒童節開始至8月31日為期三個月的暑期檔即將開始,帶著孩子看電影成為很多家庭重要的娛樂項目,這本是拓展兒童觀影市場的大好時機。然而,由於一些電影人對這塊市場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科學的認識,再加上國產兒童電影在商業市場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導致優質國產兒童電影稀缺,品牌影響力有限,產業鏈不夠健全,這一局面令人擔憂。

  開拓兒童電影創作視野

  2015年,《捉妖記》《大聖歸來》的優異表現為國產動畫電影市場增添了活力。2016年開年,《功夫熊貓3》《瘋狂動物城》又接連刷新中國市場動畫電影票房紀錄,國產動畫電影《熊出沒之熊心歸來》票房也突破2億元。電影市場對動畫電影的需求迅速增加,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份額卻不高。2015年上映的54部動畫電影中,佔比近八成的國產動畫電影隻貢獻了不到一半的票房。兒童劇情片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有市場影響力的作品鳳毛麟角,很多作品甚至沒有機會進院線公映。2016年暑期檔進口片的“強大戰隊”如約而至,《X戰警:天啟》《魔獸》等改編自經典漫畫游戲的影片有大批擁躉,成為院線眼中的“紅人”。而對國產兒童電影直接造成擠壓的,還有針對低幼觀眾的系列電影《愛麗絲夢游仙境2:鏡中奇遇記》《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莉》《忍者神龜2:破影而出》等。面對強勁競爭,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和兒童劇情片《寶貝當家》等能否經得住考驗,在暑期市場撐起屬於中國兒童電影的一片天,創造電影票房口碑雙贏的局面,值得期待。

  一邊是國產兒童電影在市場競爭中艱難前行,另一邊則是少年兒童對優質國產兒童電影的巨大需求。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什麼電影適合孩子看。票房大片《捉妖記》《美人魚》裡都有暴力情節,不少家長不得不帶孩子中途退場。翻看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排名前二十的沒有專為兒童拍攝的電影,可以帶孩子看的不超過10部,適合兒童觀看的電影也就三四部。適合孩子看的電影上不了榜單,一方面說明國產兒童電影市場化運作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國產商業影片的定位需要進一步調整,應在打造更多孩子和大人都喜歡看的電影上下功夫。以往反復強調的兒童電影危局,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對象概念被窄化的結果。搜索1905時光網的影庫資料,設置“兒童”“中國內地”為關鍵詞,2015-2016年隻能查到7部劇情片和30部動畫片。這種分類標准把大部分適合兒童觀看但題材更廣泛的影片屏蔽在外,剩下的除了劇情片就是動畫電影,以及剛剛興起就已現頹勢的綜藝電影。商業電影對兒童市場的潛在能量認識不足,錯失了一個票房重鎮。例如,當下火熱的西游題材電影在魔幻外衣之下加入血腥恐怖的元素,失去了大批兒童觀眾,沒能成為合家歡類型,從某種意義上看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打了折扣。

  破解兒童片式微的難題

  在積極拓展商業電影的兒童觀影群體同時,破解兒童片式微難題仍是探索國產兒童電影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電影市場化環境中,兒童劇情片始終沒有擺脫低成本、邊緣性和公益性的定位。中國的兒童片概念比較模糊。因為政府對兒童片創作有扶持政策,很多低成本制作都願意往兒童題材上靠,以獲得資金資助。這些打著兒童片旗號的影片有的反映嚴酷的社會問題和人性善惡,並不適合給孩子看﹔有的沉迷於創作者自身的藝術表達,孩子根本看不懂。專門拍給孩子看的兒童片也問題重重。這種電影要承擔一定的教化功能,但有些電影工作者卻將這樣的創作准則當成自己疏於藝術探索的借口。他們的作品往往敘事語言陳舊,趣味性不足,有的甚至像白開水,缺少電影應有的質感和味道,以及對兒童心靈的洞悉與呵護,無法得到孩子們的認可。

  因受眾的特殊性,兒童片對電影人的藝術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把平凡常見的事物幻化成神奇美妙的形象,把深奧復雜的事物演變成淺近明朗的形象。這種能力就是童真。少年兒童的心理情感和不成熟的社會經歷孕育著不協調的“矛盾”,這種“矛盾”就是童趣所在。兒童的思維具有非邏輯性的特點,他們會將不同現象或事物“任意結合”,創造出新的意象。如果創作者抓住兒童意識結構中的“荒誕性”,創作出來的故事就有可能贏得小觀眾的心﹔如果在此基礎上,把兒童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理解真誠表達出來,喚起人們心理共鳴,就有可能獲得成年人的青睞。比如獲歐洲萬像電影節“最佳兒童故事片獎”的《鷹笛·雪蓮》和今年上映的《洛杉磯搗蛋計劃》,突破校園和家庭的日常空間,融入孩子們喜愛的喜劇、冒險元素,從孩子的視角審視現實世界,不失為一種嘗試。

  “互聯網+”助力轉型升級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中國電影產業迅猛發展,兒童電影的重要分支——動畫電影進入轉型升級期。電影界巨頭紛紛將目光瞄准這一領域。阿裡影業啟動“A計劃”,三年投入10億元,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打造動漫IP孵化體系,為漫畫、動畫、設計、特效等各類優秀人才提供創造機會,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光線影業成立“彩條屋影業”動漫集團,一口氣公布了22部片單,意欲在國產動畫電影以及真人奇幻電影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很多新人也跨界而來。今年已上映的10部國產動畫電影中,有6部導演處女作。《小門神》導演王微是土豆網創始人,《年獸大作戰》導演張揚以前做視覺特效。資本和人才的大量涌入為兒童電影注入了活力。

  “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滲透和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動畫電影發展帶來更多可能。IP成為電影產業的“熱詞”,兒童電影也應該注重挖掘優質IP、打造中國品牌。目前少兒類圖書是我國出版業品種和數量增長最快的門類。與之不相符的是,當下兒童電影創作日益疏離文學改編傳統。近年的兒童電影更傾向於通過新聞進行改編,其優勢在於更關注少年兒童的現實生活,題材適合小成本制作。但是兒童電影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兒童電影走精品化道路,離不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打底。兒童文學以文學語言的獨特方式感知世界,表現作者對人性人情的感悟和理解。其純真浪漫的思想氣質和奇特的想象力、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強烈的游戲精神,能為電影創作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讓兒童電影更有文化力量和藝術美感。因此,電影人應著力在兒童文學領域開發更多優質IP項目,創作具有藝術水准、思想內涵,又為中國孩子所喜聞樂見的作品。此外,兒童電影大多缺乏營銷推廣經費。在這種情況下,在社交平台介紹影片信息、分享觀影體驗,以口碑發酵助力影片宣傳,不失為一種性價比高的營銷手段。2015年,《大聖歸來》通過朋友圈、眾籌等方式,知名度和口碑在觀眾中迅速傳播開去,讓電影人領略到社交媒體的傳播價值。

  總而言之,要讓國產兒童電影抗衡進口影片的沖擊,佔據更廣闊的兒童觀影市場,電影人就必須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新契機,解決如何以優質故事滿足市場的商業訴求和觀眾的心理需求、如何在電影生產和傳播中優化資源配置等問題,從根本上扭轉適合兒童觀看、兒童喜歡或為兒童拍攝的影片整體競爭力羸弱,在票房榜上孩子乃至全家都愛看的電影稀缺的局面。

  (作者為中國電影出版社副編審)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