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很多家長都在編織“童星夢”,傾盡精力、物力、財力,試圖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童星。然而在陪同孩子踏上星途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騙錢的培訓機構、獅子大開口的經紀公司,甚至收黑錢換角色的劇組人員。記者近日採訪多位家長和業內人士,揭開兒童演藝圈的潛規則。
街頭遇“星探” 面試是假要錢是真
1個月前,劉女士帶著5歲的兒子小宇在藍色港灣裡玩,一名年輕女子過來搭訕,“這孩子長得真帥。”女子自稱是一家兒童影視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為一個兒童節目物色小演員,見小宇很可愛,想請他去免費試鏡。
第二周,劉女士和小宇出現在了望京附近一個寫字樓裡,裡屋放著攝像機,外屋牆上貼滿了小演員拍戲或者上綜藝節目的照片,還有幾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在等著試鏡。小宇被帶進裡屋,劉女士趴在門縫兒觀望。“小宇,你在家是怎麼幫媽媽做家務的呀?來表演一下。”小宇哪兒見過這架勢,兩隻眼睛隻會盯著攝像機,工作人員又重復了一遍,小宇伸出小手,機械地做了兩個擦桌子的動作……5分鐘的時間小宇就被“放”了出來。
“可能他不太適合表演吧。”劉女士抱歉地對工作人員說。對方的回答卻讓她很意外:“我們覺得小宇不錯,稍加培訓就是個好苗子。”隨后,劉女士被領進了一間辦公室,工作人員把培訓價目表遞了過來,聲樂、舞蹈260元一節課,主持、表演350元一節,要至少交一個學期,也就是最少報40節課,粗略算了算,至少上萬塊。見劉女士有些猶豫,工作人員又說目前名額不多,要趕緊定下來。劉女士假稱回家商量,拉著孩子離開了公司。
揭秘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種所謂的“面試”都是幌子,實際上是通過面試這個形式給家長畫一張餅,讓家長認為孩子在這裡可以星途無限。有的甚至安排幾輪面試,讓家長感覺孩子真的是層層選拔才進來的。“工作人員一般會跟家長聊天,比如是開車來的還是坐地鐵,家住哪裡,做什麼工作的,實際上是在套家長的背景。”看上去是閑聊,其實他們心裡在盤算開什麼價碼。有的機構跟家長開價十幾萬,給孩子安排一對一培訓,其實就是找一些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給孩子上唱歌跳舞台詞等課程,哄著孩子別哭就行了,一次正式的劇組都沒進過。
想見導演 先要“打點”副導演
萱萱從4歲起就開始涉足演藝圈,今年已經9歲的她也算是個老演員了,經常在一些電視劇裡看到她的身影。萱萱媽董女士深知經紀公司如何“剝削”小演員,因此這些年一直沒有給女兒簽經紀公司,只是通過熟人介紹,或者在朋友圈裡尋找一些招募小演員的面試機會。
“前幾年還好,如果進組面試,成功幾率還挺高,不過這幾年不行了,面試完了石沉大海,再找人一打聽,人家早已內定了。”董女士說,到目前為止,今年女兒面試過八九個劇組,隻有一次成功了。
董女士說,一些走后門的小演員,就算進了劇組,對整組人也是極大的考驗。萱萱在劇組裡拍戲的時候就遇到過這種“塞”進來的小演員。“萱萱正在演哭戲,那小孩就直愣愣地站著看攝像機。”董女士說,有很多場戲都是因為那孩子的演技太差,導致萱萱的畫面也被刪掉。另外,“塞”進來的小演員一般家庭條件很優越,性格也被寵壞了,戲裡戲外和其他孩子打架、搶東西。
揭秘
“在劇組裡,一般兒童演員由副導演負責向導演推薦,因此副導演在這方面權限很大。”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劇組的副導演品行不端,可能會向家長收“黑錢”,一般1萬元到幾萬元不等,那麼這位家長的孩子就能被列入上報導演的名單之中。“如果不塞錢,可能副導演根本不會讓你見到導演,找各種理由就把你支走了。”當然,家長通過這種方式給副導演塞錢也有很高的風險。曾經有個知名劇組拍攝電影,每位希望孩子參與拍攝的家長都掏了5萬元,結果片子上映的時候,那些孩子的近鏡頭全部被刪,隻留下海灘上幾個虛化的、誰都看不出來是誰的背影。
3年交10萬 推薦的可能是“群演”
8歲的甜甜是一個有半年多拍戲經驗的兒童演員,偶爾會接一些小廣告、電視劇的小角色。“孩子喜歡演戲,我也一直想讓她能有更多的發展。”於是甜甜的母親趙女士就為孩子物色了幾家經紀公司,但在商談過程中,她發現這裡邊“水很深”。
趙女士比較發現,經紀公司與孩子的簽約費用從五六萬元到十萬元不等,這當中包括培訓費和包裝費,如果趙女士願意選擇交10萬元,公司能保証在3年之內全力為甜甜做推廣,但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公司要拿走甜甜片酬的30%,演員自己不能私自接戲。 “他們說隻要公司有機會推薦兒童演員,就會率先把這批孩子推薦過去。”簽約經紀公司竟然要支付如此昂貴的費用,趙女士最終還是決定不簽了。
揭秘
“其實經紀公司就是看中家長不惜重金為孩子爭取登台演出以及各種上鏡機會的迫切心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兒童演員一般3至5歲適合拍廣告﹔5至15歲適合拍攝影視劇。現在兒童演員的市場行情大概是,群眾演員一天50至300元、特約演員300至800元、角色演員500至2000元,如果名氣大還會更高。實際上,經紀公司也要拿錢去疏通關系,為了能給公司裡的兒童演員創造機會,會想盡辦法壟斷一些知名劇組所有的兒童角色。然而,並不是每家經紀公司都能成功,因此有些家長即使交了重金,也有可能換回的是隻拍到背影的群眾演員。
權威聲音
別讓孩子“被商品化”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
雖然孩子進入演藝圈成了明星以后,可能改變家庭的生活現狀,甚至改變孩子的命運,但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對於一個未成年人來說,進入演藝圈絕對是弊大於利。
首先,孩子很容易“被商品化”。演藝圈本身就是一個赤裸的小社會,讓孩子過早接觸成人的價值取向,不利於他們自身價值觀的確立。其次,孩子進入演藝圈,被作為商品一樣品頭論足,過早被娛樂化,很容易失去孩子應有的童真。另外,表演是虛化的,孩子過早接觸這些被虛化的事物,很可能會將虛化和現實混為一談,把想象當成事實,久而久之,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發育不健全。
孩子獲得過多的贊美和關注,反而容易讓他們變得浮躁和驕傲。但家長有時被“童星”的光環蒙蔽,被功利心蒙蔽,一些家長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劇組,即使是當個隻有一個鏡頭的群眾演員,隻要跟男主角合個影,能把照片發上朋友圈,就高興得不得了,但他們往往很難看到進入演藝圈之后對孩子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本報記者 葉曉彥 J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