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看到這幾句熟悉的歌詞,70后、80后們應該會不由自主地哼唱出來吧?然而,讓70后、80后們有些意想不到的是,為人父母之后,自己10后的寶寶們每天聽到的還是自己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歌曲。為什麼一首兒童歌曲能唱個幾十年而不換樣呢?
流行歌曲和“老歌”當道
最近剛剛參加完兒子幼兒園畢業典禮的張先生心裡也一直犯嘀咕。原來,張先生發現,孩子幼兒園裡循環播放著的是“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這首歌給你快樂,你有沒有愛上我”,“這不是流行歌曲嗎?難道現在都沒有能給孩子們專門聽的兒歌了嗎?”
除了兒童歌曲之外,同樣極具“年代感”的還有童謠。1982年出生的李女士最近發現,從幼兒園回來的女兒口中常常念念有詞,仔細一聽,原來是在念叨“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李女士倍感親切之余又有些不解,這不是自己小時候學過的童謠嗎?跟自己的媽媽一求証,快60歲的母親居然對這首童謠也十分熟悉。幾十年過去了,童謠怎麼一點兒都沒跟著“與時俱進”呢?
缺少專職創作和推廣隊伍
對於家長們的困惑,不少來自一線的幼兒園教師也是感同身受。來自東四五條幼兒園的焦捷已經在幼兒園從事了近20年的一線教學,她時常也會覺得“沒有新的兒歌可教”。“也不是沒有好的新歌,只是感覺沒有經典,比如說一些動畫片的主題曲,可能今年教孩子們唱了,明年就不一定用了,都是熱鬧一陣兒,曇花一現,傳唱不下來。”
兒童歌曲、童謠為什麼會在幾十年裡都不換樣呢?對此,來自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徐明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與其他類型作品相比,兒童歌曲以及童謠的創作要求更高,而且缺少專職的創作和推廣隊伍。由於兒童歌曲和童謠面向的是3至6歲兒童,所以隻有符合了這個群體特殊的語言發展特點和思維規律,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孩子們喜歡和認可,從而得以傳唱。與童謠相比,兒童歌曲的創作還需要考慮到兒童的音域特點。“有的兒童文學作家推出的童謠,或許從成人文學的角度來評價很有水平,但是由於太過抒情和浪漫,反而會使得作品不夠具體,這樣就很難打動孩子。”
此外,據徐明介紹,從整體情況來看,整個社會對於3至6歲兒童這一群體的關注度較低,社會上缺乏專業的兒童歌曲和童謠創作團隊,也沒有專門的推廣隊伍和運作公司﹔加上較低的報酬,就使得兒童歌曲和童謠在創作上缺乏動力。
童謠和兒歌作用不可低估
也有家長質疑,兒歌市場看上去如此“萎靡不振”,是不是也說明童謠的作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已經被取代了呢?徐明並不這麼認為,在徐明看來,童謠和兒童歌曲在幫助孩子們感知韻律、積累詞匯、增強語言理解能力等方面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記者注意到,不少方面也在為推廣童謠的創作做著努力。比如,近日,東城區就啟動了“互聯網+新童謠傳唱”移動互聯網平台。此次活動將東城區小學生新童謠大賽歷年優秀作品與網絡平台相鏈接,轉化為視頻和音頻,供孩子們聆聽、模仿、觀摩、學習。平台上每月還將挑選出30首朗誦作品進行評選,票數最高的前10名孩子將成為當月“互聯網+新童謠傳唱平台人氣王”,可以獲得明城青少年活動中心提供的一項免費優質課程,一學期免費學習。此前,宣師一附小也鼓勵孩子們以新童謠為載體,記錄和反映校園文化生活。
本報記者 牛偉坤 J191
制圖吳薇 H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