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詩意的,體現出的是愛國的精髓。吃著飄香粽子的同時,不妨也品讀一下這些優秀的詩歌,追溯先哲們的偉岸精神,激發和培育自己的家國情懷。
鑼鼓敲響,粽香悠悠,迎著濃郁的詩意,端午佳節飄然而至。李隆基有詩雲:“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追溯端午的歷史文化,不難發現,這個節日散發著一種濃郁詩意和家國情懷。
端午節,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春秋時期楚國大臣。他倡導彰明法度,改革政治,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小人饞害而被流放。在多年的流放中,屈原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許多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最后以《九章·懷沙》絕筆投江殉國。唐朝文秀的《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講的就是端午節流傳最廣的一種起源。唐代褚朝陽也有詩為証:“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端午節,也有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之說。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忠心助吳王闔閭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達到鼎盛之勢。闔閭去世后,他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因夫差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后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清代詩人朱彝尊詩雲:“勝日銜杯罷,輕舟解纜初﹔盡傳迎伍君,不比吊三閭。” 如今嘉興端午競渡紀念伍子胥,且規模不亞於楚地的吊屈原。
端午節,據傳還是南宋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的生日。每逢端午,文天祥都會以詩抒懷,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盡忠報國的決心。他在《端午》一詩中寫道:“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勿謂死可憎,勿謂生可喜……”他在被俘后,仍“精誠感蒼天,浩氣沖牛斗”,始終保持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端午節是詩意的,體現出的是愛國的精髓。過端午,懷屈原,念伍子胥、文天祥等,實為一次靈魂淨化。因此,在端午這一天,我們吃著飄香粽子的同時,不妨也品讀一下這些優秀的詩歌,並從其濃郁的詩意中,喚起對端午歷史文化的記憶,追溯先哲們的偉岸精神,激發和培育自己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