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時間引發社會熱議。
“工匠精神”是一種堅韌不拔、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國的發展已開始轉型升級,從“中國制造”升至“中國創造”,因此我們的時代需要“工匠精神”。為此,千龍網從2016年4月起發掘尋找“中國工匠”,推出行業精英的系列報道。他們文化不同,年齡有別,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筑夢,憑的是傳承和鑽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礪。
導讀:電視連續劇《三八線》正在北京衛視和遼寧衛視熱播,引發廣泛關注。每集片尾天籟般童聲合唱的主題曲《山河已無恙》更大受該劇粉絲們追捧,甚至被改編收錄到了系列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中。這段曲子雖然隻有2分多鐘,卻承載了作曲家徐之彤執著“尋寶”的一顆“音樂匠心”。從作曲到填詞,再到歌曲演唱者聲音的選擇和錄制時的溝通,徐之彤一直在尋覓那個與劇情相契、與曲子相合的“真寶”。
琴音聲聲,滴滴入心,《山河已無恙》純淨悠揚的前奏將觀眾帶回了50年代朝鮮半島那片茫茫的冰原上。“滿江漁火,都為你點亮,親人盼你回家鄉。歲月悠長,山河已無恙,硝煙散盡是曙光”,這段天籟般的童聲合唱,更是讓許多人為之感動流淚。在這個流行歌曲風靡的時代,一段民樂風格的曲調能夠一枝獨秀,個中原因不僅僅是電視連續劇《三八線》的關聯效應,更有作曲家徐之彤的一顆“匠人之心”。
精益求精,“尋寶”般的創作過程
《山河已無恙》的旋律原本是徐之彤為電視劇《太行山上》創作的片尾曲的旋律,但是因種種原因最終確定了傳統革命歌曲《太行山上》作為片尾曲,這首優美的旋律便被作曲家本人雪藏了起來。而《三八線》劇組卻一直按照導演的要求在四處苦苦尋覓理想的片尾曲。就在該劇后期合成階段,一個偶然的機會,導演夢繼聽到這首雪藏多時的旋律時,拍案叫好:“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於是,馬上請編劇閆剛填詞。
經過徐之彤和閆剛、夢繼的反復磨合,一首旋律委婉、略帶山西民間音樂特色,洋溢著濃郁中國風格的片尾曲,終於成為我們現在聽到的這一版片尾曲。而這個磨合的過程,徐之彤將其描述為:“像鑒寶一樣,等著看是真的還是假的。”
對於歌詞,徐之彤在曲子創作完成后,都會有一個預設,設想哪種風格的文字能夠和曲子完美結合,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會恍恍惚惚感覺到某幾個音是什麼”。但是,他也很期待與詞作者的磨合,期待他會給自己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驚喜。
《三八線》片尾曲《山河已無恙》備受矚目。
《山河已無恙》曲子定稿以后,徐之彤把自己對每一句精確的字數要求告訴了閆剛,然后就期待著閆剛能夠帶來“寶物”真品。閆剛每發回來一句詞,徐之彤就會對照旋律,和著曲調唱一唱,有時一句話四五個字可能唱上好幾遍,唱的過程中,專注感受音調是否舒服,是否符合音高的感覺。感覺不對,他就馬上與閆剛聯系,告訴他哪兩個字音往上了,哪幾個字有點別扭,閆剛再做修改。
徐之彤非常尊重閆剛作為編劇對用字的把握,之所以請閆剛來填詞,也是看中這一點。出於對作品的珍視,徐之彤覺得編劇寫出來的詞指向性極強,可以與劇情絲絲入扣,這是專業詞作家所達不到的,他們能夠做到文字漂亮,但泛指太多,與劇情的貼合度不夠。正因為選擇了閆剛,才有“山河已無恙”這樣精准的點題。但是,他仍然也會直言不諱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寶”,會直接跟閆剛說:“第二句這幾個字能不能換掉?”閆剛回復以后他又說:“還有兩個字能不能換掉?”就是在這反反復復直言不諱地磨合中,“真寶”逐漸現形。
徐之彤“尋寶”的執著,不止體現在填詞上,還體現在對表現這段音樂的聲音的選擇上。
導演出了題,曲子要表達后人對先輩的懷念,那這個怎麼實現?
徐之彤說,其實,作曲的人接了題最先思考的並不是旋律,而是怎麼表達,也就是用什麼樂器,聲音是什麼,要怎樣的效果,當然還要想與觀眾的親近度,觀眾難以接受的效果再喜歡也不能用。
導演對《三八線》的片尾曲提出的要求,是要表達出后人對於先輩的懷念,要有年代感,要彰顯人物對和平的訴求。憑借自己扎實的東西方音樂功底,首先闖入徐之彤腦海的便是對維也納天使兒童合唱團聲音的假想。在西方語境下,大人的合唱是聖詠,兒童的合唱則被定義為類似天使的角色。如果講后人對先輩的懷念,大人的聲音裡包含的情感太復雜,那麼兒童的就很純淨。雖然電視劇用童聲的並不多,但是徐之彤堅持,“這個狀態合適就得用”。
然而,兒童的聲音雖合適,卻不容易把控,徐之彤在合唱團的選擇和與孩子們溝通的方式上,也著實下了不少功夫。
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及女子合唱團集聚了優中選優的兒童唱將,這些孩子不僅唱的好,耳朵也聽得極其准,正是徐之彤要找的“真寶”。
但是當時指揮楊鴻年老師正帶領合唱團為中國交響樂團的音樂季進行緊張的排練。徐之彤通過跟楊老師溝通,得到了楊老師的支持。然后他趕緊帶著合唱團的骨干加班排練、錄音,才及時趕上了全劇后期合成的周期。
由於多人合唱無法用機器修聲,徐之彤必須在錄制過程中就讓孩子們達到最佳效果。他對孩子們的唱功很是滿意,但由於孩子們對劇情及曲子的理解沒有那麼精准,使得他總要變著法兒的教孩子們如何“換狀態”。
第一遍錄制的時候,孩子們是按照一般中國民歌的技法演唱的,聲音有些緊,沒有放開,徐之彤隻好讓他們停下來,講劇情。最后發現,跟孩子們溝通不能設定條條框框,要選他們知道的東西舉例子,給他們想象的空間。於是他跟孩子們說:“就把自己放到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狀態,想象自己坐在谷堆上,溫暖地懷念。”就這樣,一段溫暖純淨的童聲合唱曲調誕生了。
電視連續劇《三八線》正在北京衛視和遼寧衛視熱播,引發廣泛關注。圖為片尾曲《山河已無恙》曲作者徐之彤。 千龍網記者 戴琪攝
冷靜揣摩,音樂創作沒有斗酒百篇的隨性
有人評價《山河已無恙》這首片尾曲寫的很“走心”,但是在徐之彤看來,所謂一首歌寫的走心與否其實是一種障眼法。音樂寫好聽了是有方法的,功底扎實的音樂人是絕不會把一首歌寫難聽了的。而能恰到好處的運用這些方法,靠的是扎實的音樂基礎和仔細推敲琢磨。就像黃河協奏曲,與其相似的音樂經典再也不會有了,這不僅受限於時代,也受限於作曲人的狀態和付出,“人就怕真的下功夫”,徐之彤感嘆。
出好作品需要“真的下功夫”,所謂“斗酒百篇”的效果在音樂上絕不可能出現。徐之彤認為,人下意識涌動上來的是語言,情感到了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創作,措辭正恰到好處,但是音樂不一樣,情感轉化成音高需要細細揣摩,真正的音樂創作需要扎實的音樂基礎和冷靜琢磨。
在創作電視劇《三八線》片尾曲之前,徐之彤細細地看了幾遍這部電視劇,對劇作的主旨和精髓有了很深的把握。
讓徐之彤心甘情願地將自己“雪藏”多時的曲調給了《三八線》這部電視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感動於這部劇對人性的關照和真實描繪。
“在戰場上,人不可能不怕死,這部劇將戰士們迎戰的心理描繪得很真實。戰場上的各方也並沒有好人與壞人的黑白對立,只是因為在戰場那個特定的環境下,大家才不得已對立起來,但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樣的,親人對於戰士歸鄉的企盼也是一樣的。”這足見徐之彤對劇本的冷靜揣摩之功。
追求品質,“希望曲子變成作品留下”
其實,給影視劇寫曲子只是徐之彤的一個“愛好”,他的主業是從事學術研究和給學生上課。
二戰以后,從歐洲開始,學術界認為傳統的音樂形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音樂需要改變傳統認知,把過去的形式推翻,建立新的更前衛的體系。這種現代藝術范疇的音樂形式與現實中人們對音樂的鑒賞要求有一定距離,但藝術界需要有人緊跟時代潮流趕著馬車向前跑,帶動歷史車輪緩緩前行。
而徐之彤,就是“趕著馬車向前跑”的人之一。
劇曲作者徐之彤
他在學術上追求精深造詣,不斷創新音樂表現形式。但這些創新是普通大眾所不太能理解的,“這些藝術范疇的創新有些脫離現實,有的甚至聽起來像鬧鬼,但學術界需要這樣的創新”,徐之彤說。
而寫曲子,就可以把他拉回現實,還能讓他“做的衣服有人穿”。
徐之彤自小就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音樂,有著很堅實的音樂基礎。他早年又特別喜歡彈奏即興鋼琴,這又使他腦中積累下了大量龐雜的音樂形式。這些都一步步帶著他走向作曲之路。“腦中積累的東西很多就要找尋應用的途徑,就好比做了一堆衣服沒人穿怎麼行?”徐之彤做了個很生動的比喻。
他開始“做衣服”是給電影寫曲子,多年間為《手機》、《茉莉花開》、《南泥灣》等多部電影創作了大量配樂。電影配樂的要求很高,要精確到點、秒、幀,這種嚴格的要求幫助他練就了扎實的功底。
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徐之彤開始創作電視劇音樂,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接連譜寫了《老河》、《傾城之戀》、《皮五傳奇》等40余首曲目。其中《傾城之戀》已經成為了享譽海內外的影視劇曲目經典,而由《皮五傳奇》改編成的兩個民樂,也雙雙斬獲了金鐘獎。像《皮五傳奇》這樣可以供多次改編再創作的曲子,徐之彤稱之為“作品”。
“流傳久的是史詩,不久的是快餐。”這個音樂匠人希望用心譜寫“作品”,也希望這些“作品”能夠像史詩一般經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