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三次來訪中國,但他與魯迅卻沒有機會好好對話。現在,是讓他們相聚,來開始一場錯過對話的時候了。”昨天下午,周令飛在紹興文理學院舉辦的“魯迅與泰戈爾:跨時空對話”中印文化交流活動上說,“我想,這是很有意義的。”
周令飛是魯迅長孫,現在是魯迅文化基金會秘書長。“大師對話”是由魯迅文化基金會發起,世界十大文豪故鄉城市參與、每年舉辦一次的系列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2014年和2015年,紹興文理學院與魯迅文化基金會紹興分會、浙江省魯迅研究會分別舉辦了“魯迅與雨果:跨時空對話”和“魯迅與托爾斯泰:跨時空對話”兩屆活動。
很多人喜歡泰戈爾的詩
魯迅卻看到了他的思想
“泰戈爾是印度著名的文學家,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魯迅是中國現代最偉大的作家,也被譽為現代中國的‘民族魂’。”紹興文理學院校長葉飛帆在歡迎辭裡說,“魯迅與泰戈爾都植根於東方文化的土壤,登上了東方文學的最高峰,並給世界文學帶來了巨大影響。”
1924年,泰戈爾先生訪問中國,在當時掀起一陣“泰戈爾熱”。
“魯迅先生參加了為泰戈爾舉辦的64歲生日慶祝大會,並觀看了英語話劇《齊德拉》。兩位不同國度的文化巨人打過照面,此后,魯迅便多次談論起泰戈爾先生。”葉飛帆說。
周令飛,則作了《魯迅與泰戈爾:中、印民族心聲的發聲者》的主題發言。
周令飛跟他的祖父魯迅,頗有幾分相似,尤其是那兩撇胡子。
周令飛的觀點是:當泰戈爾來訪中國的時候,人們蜂擁著他,舉行盛大的歡迎活動,報刊連篇累牘報道,形成熱點新聞。但是,很多人喜歡泰戈爾卻並不真正理解泰戈爾。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獎的是《吉檀迦利》,而在中國更加流行的卻是《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甚至以他的書名來命名文學社團。很多人喜歡的,是泰戈爾的詩歌之美,而泰戈爾真正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卻被很多人所忽視了,魯迅認為他在中國也並沒有尋到真正的知音。”周令飛說。
“而我的祖父魯迅卻並沒有去扮演追星族,而是默默地思考著泰戈爾的意義。”周令飛提到了1927年,魯迅在香港演講《無聲的中國》時說的話:“一個民族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而泰戈爾則是當時印度唯一發出民族真正呼聲的人。”
因此,周令飛認為,“魯迅是真正看到泰戈爾深刻的思想,看到他對於印度、對於中國以至於人類偉大意義的人。”
泰戈爾的中文名叫“竺震旦”
他在印度開辦了中國學院
昨天,泰戈爾先生的曾侄孫薩拉寧德拉·納德·泰戈爾也來到活動現場,如今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教授。他自嘲說因為自己並不是研究魯迅的專家,所以就談一談泰戈爾。
他講了兩段來自泰戈爾1924年在中國與教師的對話,這些對話收錄於《泰戈爾在中國的講演》一書中,泰戈爾在這演講中批評了他在同時期的印度教育體系中看到的現象:“孩子們的思維被囚禁在牢籠裡,因此他們變得無法理解和領會來自其他地方的語言和文化。”
而印度德裡大學教授因陀羅·納特·喬杜裡則講演了《泰戈爾筆下的中國形象》,“泰戈爾早年就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這種興趣一直持續了一生。他的家庭,尤其是他自己,都十分精通中國哲學、文化與文明。泰戈爾的父親及祖父都曾訪華。”
1941年,泰戈爾回憶起1924年在北京度過的特殊的63歲生日,那年,人們贈了他一個新的名字,“竺震旦”。
喬杜裡說,泰戈爾之后的努力,完成了他畢生的夢想,開辦了一所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化的學校,以進一步加強這兩個大國古老的文化聯系紐帶,“在泰戈爾的邀請下,譚雲山教授於1928年加入中國學院,在他卓越的學術領導下,中印文化研究成為現代中印關系的裡程碑式事件。”
“印度現在有20多所大學有中文課,所有的中文課裡,都會上魯迅的文章,比如《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阿維吉特·班納吉說,“並且,魯迅的所有作品,都被翻譯成了印度的4種語系,所有人都能看到。而且,不僅知識分子知道魯迅,普通老百姓也知道魯迅。”(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