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
日前,全球少兒科普暢銷書《神奇校車》新系列8冊引進國內。這是一套美國國家圖書館推薦給學齡前兒童、小學生的課外自然科普讀物,該系列出版30年來,全球范圍共計銷售3億冊,在中國也賣出近2800萬冊。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組傲人的數據,恰是國外少兒科普圖書板塊發育相對成熟的一面鏡子。
從文字作者到插畫師,每一頁圖文的背后,浸潤著圖書團隊的“較真”。優質科普讀物對於激活好奇心的重要性無需贅言,出版人開始愈發關注,究竟怎麼在每一個環節讓“冷知識”變得有趣與准確兼得。可以說,自然科學讀物創作本身,就是一道充分利用開放資源、再加以獨立研究的“燒腦科學題”。
《神奇校車》新系列8冊主題涉及生活中的大量物理常識、動物百科、天文地理知識。作為《神奇校車》中國出版方代表,蒲公英童書館總編輯顏小鸝說,新系列每一本聚焦一個主題,能夠出爐離不開大量扎實的“功課”。《神奇校車》文字作者喬安娜曾對媒體表示:“創作一本《神奇校車》約要1年左右,前6個月用來閱讀、拜訪專家和查找資料,后6個月用來寫作。創作過程中大概要閱讀50到100本書。”她說自己生命中最愛的事情,就是研究好玩的東西,並清晰地呈現給孩子們,引導他們細致觀察生活。
為了讓圖畫盡可能逼真、故事盡量生動,圖書團隊前期開展大量實地調研。比如解讀蜂巢,他們就專門跑去養蜂場,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掰開蜂巢,仔細觀察裡面的結構,看蜜蜂怎麼分工,哪裡儲存蜂蜜等。而系列中《海底探險》的插畫師,為了畫這本書,跑了5家水族館。
創作科普讀物時,怎麼讓抽象概念或艱深理論變得可觸可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聯手眾多科學家編撰的《中國兒童視聽百科———飛向太空》日前出版。通過30段珍稀天文紀錄片視頻與多媒體呈現,小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與畫面中的航天員對話。這本書還邀請孩子提問,集結一批天文專家作答,描述出宇宙的種種奇觀與樁樁趣事。
當讀者從書中體會到,科學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和公式,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知識與創意便轉化為一次次趣味無窮的體驗。波蘭插畫家伊娃娜在創作《有麻煩了! 》《會思考的鉛筆》時,寥寥幾筆就把一個哲學或科學命題,化作富有童趣的圖畫。人如何協調處理自我潛意識與社會評價?遇到外界干擾時,人的心理轉變是怎麼層層遞進並做出應對? 這些話題都被繪制成寓言故事。上海99讀書人引進《萬物的秘密》系列叢書,由海洋學女博士組織一批有專業背景的兒童文學作家,聯手法國當代藝術家,講解小水滴、鳥類遷徙、發怒的火山等主題,既專業又有人文味道。
一些知名的世界少兒科普圖書在設計上作出大膽探索,力求嚴謹與有趣兼得。耕林童書館引進的科普手工書《最全最酷的交通工具》不斷重印,揭秘了海、陸、空多種交通工具的運轉秘密,設計出60余個活頁、轉軸、拉杆和輪轉等創意讀法,幫助小朋友近距離直觀感受機械操作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