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青年作家集體出書堅持虛構文學

田超

2016年07月23日08:53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四位青年作家集體出書堅持虛構文學

  7月17日,“文學的另一種可能·新古典寫作”文學論壇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近年來受到文壇關注的四位青年作家孫一聖、雙雪濤、於一爽、趙志明集體推出小說集。評論家李敬澤表示,這是一個不適合寫小說的時代,四位年輕人卻用自己的堅持証明著虛構文學的力量。     

  著作反映各自創作面貌

  以“新古典”名義推出這批新人新作,包括孫一聖的《你家有龍多少回》、雙雪濤的《平原上的摩西》、於一爽的《火不是我點的》和趙志明的《無影人》,這四部小說集大多是他們近幾年的新作,能直接反映各自的創作面貌。

  這套書的策劃編輯王二若雅,此前曾推出包括馮唐、路內、曹寇、阿乙等人的“中間代”系列。她表示,相比早一批成名的70后、80后作家,這四位是遲來的,他們既無市場影響力,也未獲得體制的青睞,甚至已不夠年輕。“但是從他們的作品中,能看到新與舊的碰撞,在傳統的文學敘事中創造新的可能。”

  對於“新古典寫作”這種提法,孫一聖直言:“其實每個作家都挺反感一個概念。從市場角度,這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於一爽總結自己的語言特點時,幽默地說:“我覺得我是小學生寫作,詞匯量很低。曹寇原來說我是面癱寫作,小說裡沒有什麼形容詞,后來變成性冷淡寫作,沒有成語、沒有修飾,什麼都沒有,可能我沒掌握過那東西。”

  談到如何走上寫作道路,雙雪濤提到上世紀80年代的“先鋒派”小說家,“如果沒有他們那撥人,如果不是在年少時候讀過他們的書,我肯定是不會寫作的。我之前讀的語文課本、世界名著,還有一些中國古典的小說,所以在高中時候看到包括余華、蘇童和格非、馬原的小說的時候,第一次感覺到文學是有意思的,不是給你講一個道理,而是在敘述裡能夠得到某種快感,這個當時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沖擊。”

  從古典中汲取營養

  論壇上,李敬澤、徐則臣、張悅然、楊慶祥等文壇前輩,結合“新古典寫作”和四個人作品展開討論。張悅然覺得,她跟這幾位作家的成長閱讀經歷比較像,“一開始讀西方的東西比較多,會覺得它們是先進的,甚至有一點嫌棄中國傳統的東西。但是,等到逐漸成熟起來就會有一個轉身的過程,會發現原來身邊有那麼多的寶庫,可以從古典傳統中吸取很多東西。”作家徐則臣認為,中國當代的作家受西方小說流派和寫作技巧影響比較大,如何與中國古典的寫作血脈發生聯系,是中國作家面臨的共同話題。

  青年評論家楊慶祥認為,“新古典寫作”這個提法是編輯絞盡腦汁想出來的,但這個說法目前能不能把這四個作家,以及后續更多年輕的作家框進去,“我覺得是存疑的,不過,目前把它作為一個概念也是可以拿出來討論。這些作家的寫作,某種意義上已經呈現出了非常獨特的個人風格,他們最希望的結果是用他們的作品來立一個概念,而不是用這個概念把他們這些人都放在這個框子裡面。任何有野心的作家,或者對自己有自信的作家都是這麼想的。”

  李敬澤用“迷途的羔羊”來形容幾位青年作家,他說:“說老實話,我現在看年輕人做小說家打心眼裡同情他們,是在不恰當的時代選擇一件不恰當的事。為什麼?因為在這個時代做一個小說家是艱難而困苦的事,面臨極大的壓力和挑戰。我在給於一爽的序裡寫道,現在我們面臨的是小說的枯竭,很多讀者,都比小說家聰明。選擇當小說家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就這四位來講,這個路還真是都沒選錯,他們都在各種不同的方向上讓我們看到,即使在這個時代,虛構依然有力量,虛構依然有意思。”

  京華時報記者 田超

(責編:熊旭、林露)

推薦閱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