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古藝:日本的墨硯制作

2016年07月25日08:11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留住古藝:日本的墨硯制作

  前《時尚先生Esquire》日本版副總編美帆與《生活》雜志合作,帶領團隊親臨日本各地三十多種工藝的制作現場,與五十多位匠人對話。他們不僅走訪了京都老鋪的新生代手藝人,也重訪了柳宗理的民藝之路,並收錄與著名設計師、民藝館館長深澤直人的精彩對談。這本書,見証了手藝在一個尊重傳統的國家的傳承與復興。

  紀州鬆煙墨

  有日本秘境之稱的和歌山縣熊野市曾被稱為紀伊國(紀州),這裡住著堀池雅夫先生,他是現今日本唯一的古法鬆煙墨匠人。

  清晨,紀伊田邊車站,堀池先生開車來接我們。約三十分鐘后,在山區腹地,“紀州鬆煙”工坊的標牌忽地閃現出來。一下車便聽到屋子旁邊?川的涓涓水流聲,然后就聞到了煤的香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紀州有兩百多家鬆煙工坊。制造鬆煙煤是拮據的山村人一個不錯的收入來源,鬆煙煤還曾被稱為‘黑色的米’。但由於繁重的勞動和鬆樹的減少,這一行已經沒有人做了。”

  堀池先生二十五年前搬來這裡,一直從事與墨相關的工作。一位書法家問他在哪裡能找到傳統的鬆煙墨,他想起這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於是決定自己鑽研。對他來說,最艱難的工序是獲取鬆木原料。鬆煙墨的原料是赤鬆中的古鬆,即被風刮倒后自然分解的木材。一般樹木經十年以上腐熟,樹干外緣全部腐爛,隻剩下靠近中心富含樹脂的部分。煉取十千克鬆煙需五百千克這種帶有油脂的鬆木。“墨是煤與膠的混合物。為制作上好的墨,首先要有甄選好原料的眼光。”

  焚燒鬆煙的爐子是一間寬1.2米、長2米、高2.7米的長方體金屬網格小屋,數十個這樣的小屋在走廊兩側一字排開。在每個金屬小屋中心的地面上有一個小土窯,將油鬆放入土窯中點燃,散發出來的煤煙就會附著在金屬網格上。堀池先生每天早上六點,將切成小塊的油鬆放入土窯中點火,然后按同樣順序在每個窯中操作一遍。這種重復性的工作勞動強度很大。八個小時以后,再將火熄滅,第二天早上再加入新的油鬆,繼續焚燒。燒完之后,沾在金屬網格上的就是制作墨的原料——鬆煙。收集鬆煙,人要鑽進小屋把鬆煙掃下來,收集到一起,因此全身會染成黑色。經過一百小時的燃燒才能採到十千克的鬆煙。“在鬆煙燃燒溫度不一、煤煙顆粒大小不均勻等因素影響下,墨的顏色會在厚重的黑色到青灰色之間變化,這是鬆煙墨的特征。另外,混合攪拌、壓模、出模、干燥等工序也需要熟練的技術。而且墨塊徹底完成之前需要三年的干燥時間,對這三年內的氣候和時間的感知與判斷能力也很重要。”

  之后是將煤和膠混合的過程。將長時間隔水加熱的熱膠液一點一點地混入煤粉中。為了去除煤中的空氣,要將混合物放在研缽中用力搗打、揉捏。堀池先生靠長年積累的經驗全部手工完成。他對放入煤的量、膠水的量都有精確把握。膠使用的是牛皮膠,“不太純粹的膠是好膠。”這個答案中隱藏著堀池制作鬆煙的秘訣:“河流在大雨后泛濫,不溶於水的沙土懸在水中,這樣渾濁的河水屬於顏料,而牽牛花擠出的汁液則屬於染料。煤不溶於水,因此算顏料,但膠卻能溶於水,所以煤要與膠混合,讓膠包裹住煤顆粒從而溶在水中。另一方面,和紙在微觀上看是由無數層不規則的纖維網交織而成。用墨在紙上寫字,被膠包裹的煤顆粒,也就是墨汁會透過紙面。而煤的顆粒大小不一,越大的顆粒就越早被纖維網攔截住,越小的顆粒越會留到最后,顆粒全部被攔截后就隻剩水還會繼續擴散。也就是說,如果煤的顆粒大小均勻,會同一時間全部停留在纖維網上,成為單調的黑色。如果顆粒的大小不一,透過纖維網的層數不一致,就會出現復雜而有趣的滲透過程。鬆煙墨之所以能產生微妙的、富於變化的灰度,不光靠燃燒的鬆脂,還要靠木灰和具有揮發性的油份等不規則顆粒的混合。因此,與之混合的膠也要同樣保証這種非單一性,就是說,不純粹的膠反而是好的。”

  堀池先生說,鬆煙因為要保留大小不一的顆粒,所以工序耗時,產量稀少,價格也高,自然就被逐漸淘汰,留下的唯一用途就是制作能產生不確定美感的墨。

  堀池先生在金屬板上進一步將煤與膠用力揉搓擠壓,要在墨團冷卻之前完成混合工作。之后從墨團中分出一根墨條的量,捏成棒狀或圓餅狀,再按入模子中壓制成形,並讓墨在模子中穩定三十分鐘。干燥時還要用到從紀州備長炭的炭窯中收集來的木灰。首先將墨條埋入水分較多的木灰中並用報紙包好,之后再埋入水分較少的灰中。兩個月后,才能放在空氣中自然干燥,需要干燥半年時間。干燥后的墨還需放置三年左右才能成熟。

  “墨誕生於中國,七世紀左右傳到日本,現在的做法與那時候還是一模一樣。無論經過幾千年,為了得到真正的好墨,這種最古老的制法還是無可取代,很不可思議。現在,全日本隻有我在做鬆煙,油煙墨也隻有奈良的幾家店在做,數量真是不多了。雖然人們經常說傳統一定要守住,但如果真覺得守住傳統很有必要,那要先努力才行。”堀池先生說。

  那智黑硯

  說到有名的硯台,多會想起中國的端溪硯、歙州硯、洮河綠石硯和澄泥硯。在日本,山口縣宇部市的赤間石、宮城縣石卷市的雄勝石、山梨縣早川町雨?的玄晶石、三重縣熊野市的那智黑石等,也都是制作硯台的上好石材。

  那智黑石曾被記載於天寶十年(1839年)編纂完成的《紀伊續風土記》中。這種黑石分布在那智瀑布下游的那智川流域以及海岸的沙礫中。熊野川上游的十津川和北山川流域,分布著中生代侏羅紀地層,那智黑石就是地層中含有的硅質黏板岩。這種岩石表面縱橫分布著大量的褶皺和結節,很少能找到平整無瑕的大塊黑石,此外還有不耐熱、遇日光暴晒會變脆的性質。但是如果用心地打磨,它卻能夠產生黑亮的光澤,具有其他石頭沒有的靜謐潤澤。

  這種致密的黏板岩由直徑僅0.1微米的粒子構成,人們用金子在上面畫線,就可以看出金子的成色,因此它是名副其實的試金石。另外,作為天然石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除了用作庭院裝飾,它還與有“日向之蛤”之稱的宮崎縣白石並列為基石(圍棋石子)的最高級別。而它最有名的身份還是硯石,那智黑硯具有渾然一體的“海”(硯池)與“崗”(硯台),擁有曲線優雅柔美的池彎。

  這些特點憑借的是工匠們全神貫注、一點一滴的打磨。那智黑硯以其致密的石質與適中的硬度被收藏者們視為珍寶。

  一進店門,山口先生先推過來一方盛有水的硯石,對我們說:“請用這塊硯石磨一下墨吧。”我們端正姿勢,慢慢移動墨棒,令人驚訝的是,竟然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流暢爽滑的感覺,墨棒仿佛被緊吸在硯石上滑動,讓人瞬間體會到這方硯石的品質之高超。

  七十七年前,山口的父親在這裡開設了這家店鋪,山口先生是第二代經營者。“在那智山制作硯石出售的,我父親是獨一個。我一開始也學著用機器制造,但機器很單調,制作過程沒有意思。因此,1980年我繼承了這家店以后,就開始用以前的方法手工打磨。因為手工制品價格很高,我不確定能不能賣出去,但是后來勸自己:就算賣不出去也沒關系。所以就定下心來做。沒想到,我做的東西得到越來越多的好評,手工的東西也開始賣得不錯了,不可思議吧?”

  原生態好品質的石頭,如果沒有匠人一絲不苟的打磨也不會成為好的作品。花盡可能多的時間打磨,石頭就會呈現出它所具有的最好品相。山口先生可以默默地打磨一整天。根據材料的大小,制作一塊硯石大概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

  “最初經常會出現打磨過頭、石頭碎裂的情況。按步驟,要先將石頭有裂痕和殘缺的地方去掉,之后將有褶皺和凸起的層面逐步切割剝離,就像剝洋蔥皮一樣,慢慢就會成為圓團狀。一塊石頭最好的部分就是最后剩下的圓滑石心。我所做的就是充分利用這種純粹質朴的石心來挖硯石。石頭原本的形狀決定了硯石的形狀。到山上挑選石材時,就能聽到石頭的心裡話,觸摸它們,敲擊它們,就能分辨出哪塊是好石頭。打磨時石頭也會發聲,並逐漸展露它的內心形狀。順從石頭之心的作品才能在人心中回響。”

  選擇石頭的標准無法用語言說明,全部是經驗積累出的直覺。但有時被認為好的石頭也可能在打磨時發現有傷或混有異物。當然一旦發現了瑕疵,這塊石頭就不能再用了。山口先生說,遇到好原石時會被感動,如果打磨過程中發現石頭內心和想象中一樣會更加欣喜。

  “我生長在那智山中,不曾到過其他地方。從小和石頭一起長大,也從未涉足過別的行業。我也沒有其他兄弟,繼承這家店鋪就是我的宿命(笑)。我至今都很感謝父親。雖然機器和手工作業區別很大,但鑒別石頭的方法是父親傳授給我的。”

  山口先生反復強調,對這種小心使用便能夠保存一百五十年之久的硯石,最好能夠親自來到這裡,親手摸一摸它,然后試著磨一次墨,體會不同硯石的不同觸感。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