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尊老:應如何對待家人 聽聽父母的心聲 

2016年10月06日15:41  來源:中國網
 

  過節了,怎樣做才算孝順?

  多給錢、買禮物、帶旅游,這些是父母們需要的嗎?

  好工作、早結婚、早生子,這是父母真心期望的嗎?

  有人說,這是一個“拼房、拼車、拼父母”的時代﹔也有人說,父母反哺子女已成社會主流。

  父母們到底需要什麼?這個重陽節,本刊記者聯合騰訊網,採用網上問卷、網下探訪的方式,傾聽了近千位老人內心真實的訴求。很多訴求,為人父母的他們甚至從未對自己的子女提及過。

  這個重陽節,關愛父母從了解爸媽的內心開始吧——

  重陽將至,科學新生活周刊聯合騰訊網推出重陽大調查:父母們,請說出您的心聲!

  到底該怎樣盡孝?給錢、買禮物抑或陪在一起,這些都是父母們真的需要的嗎?親愛的父母們,請把您的需求大膽說出來。

  調查結果圖表

  調查點評

  65.29%陪伴是多數父母期盼的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福,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媽媽准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經溫暖了無數父母的心。重溫一遍歌詞,父母需要什麼也就一目了然了。

  6.37%打電話是最簡單的孝道

  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都很含蓄,父母與兒女間疏於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這種行為真正的作用是對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如果子女不能夠常回家看看,經常打個電話,“媽,您身體還好嗎?”“爸,晚上睡覺關窗戶!”同樣會讓老人高興很久。

  5.1%給父母做頓飯也是盡孝

  其實“盡孝”二字做起來遠沒想象中那麼難。拿出一個早上睡懶覺的時間給父母做頓飯,次數不用很多,一次已經能讓父母幸福很久。不信你試試。

  3.4%隻有少數父母在乎錢

  “進門一盞燈,出門一把鎖”是空巢老人每天重復生活的寫照。“愁的不是生活,是寂寞”則是空巢老人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現代父母們在意的不是錢,而是心意。

  我們的父母在想什麼

  當思念遭遇距離——

  “湊合過吧,過一天算一天”

  “我來這兒快四年了,整整四年沒有見過女兒了。”對於74歲高齡的沈大爺來說,這似乎成為生命中的一個死結。

  沈大爺有兩個女兒,相繼去了加拿大。4年前,沈大爺來到了養老院。沈大爺原本是個軍人,軍人的深沉再加上中國男人的隱忍,使他從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感情。在沈大爺的口中,兩個女兒都很孝順,給他買了手機,經常打電話給他,問他最近有什麼事沒有,沈大爺的回答永遠都是同樣的:“沒事兒,挺好的。”

  其實,沈大爺並非真的一點事兒沒有。“因心絞痛發作,去住過4次醫院”“痛風又厲害了,疼得一宿沒睡”“內衣全破了,該買一批新的了”“越來越不喜歡吃養老院的飯菜了”“連續兩年春節加了飯錢卻隻能吃炒雞蛋”……這些話他寧願說給打掃衛生的小老鄉,也不願告訴女兒。“告訴她們有啥用?她們也回不來!”沈大爺怕說出來反而給女兒增添負擔。

  4年前,是沈大爺“主動”提出來養老院的。4年了,除了犯病住院,沈大爺再也沒邁出過養老院一步。

  因為腿腳不方便,沈大爺已經很久沒出過住的那幢樓了。痛風是沈大爺20年前的老毛病了,如今手腳的關節上長滿了結石,大得像小個兒的雞蛋。結石讓關節疼得厲害,嚴重限制了沈大爺的活動,想出門必須手把著輪椅,一步一步蹭著走。從房間到食堂,再從食堂到休閑區的麻將桌,不足100米的路,是沈大爺四年來惟一的活動路線。

  養老院到處充滿了衰老的氣息,動作是緩慢的,思想是緩慢的。起床、吃早飯、打麻將,吃中飯、看電視、睡午覺,吃晚飯、看電視、睡覺,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單調的重復。

  “什麼有意思沒意思,湊合過吧,過一天是一天。” 沈大爺每天過著如機器人般精准地活,惟有打麻將還能調動起他的神經。

  四年來,沈大爺與女兒聯絡的惟一途徑是電話。去年年底,二女兒很高興地告訴沈大爺,過年可以回來看望他,還帶著他未曾見面的小外孫女!這個電話讓沈大爺高興了大半年,逢人便講。但直到過年時,二女兒最終也沒能回來,因為沒請到假。

  “其實,我對她們沒有要求,我快80歲了,還能活幾天?她們的日子還長著呢,為了我,讓她們放棄自己的生活,我做不到。”說這些時,沈大爺的臉上堆著笑容,那笑容飽含了一位父親的寬容。

  當親情遭遇觀念差異——

  “我想讓她學學中國的孝道”

  “孩子,先生,菲爾博、寶兒(貓和狗的名字)……還有你。”當女兒將母親在其心裡的排位說出來時,陳鶴阿姨的心呱嗒一下落入谷底,追逐女兒安度晚年的夢徹底破碎,隻身回到國內。

  如今72歲的陳鶴阿姨(化名),獨自生活在洋橋附近的兩居室裡。在外人眼裡,陳鶴阿姨是成功的。惟一的女兒18歲考取美國大學,此后一直在美國發展,結婚生子。但陳鶴阿姨心裡很明白,她的晚年不可能指望這個女兒了。

  女兒今年44歲,離開中國的26年來,一共隻回來過三次——大一回來一次,大三回來一次,畢業后旅行結婚回來一次。此后,即使陳鶴阿姨心臟搭橋手術,她也沒回來過。

  26年來,僅有的三次回國記憶裡,女兒僅僅像一個過客,家只是一個賓館,女兒與母親之間沒有太多的交流。陳鶴阿姨幻想著能與女兒一起逛街,一起吃飯,一起去游玩,但似乎從沒有。“在家裡她根本不關心我”這是陳鶴阿姨的全部概括。

  惟一的女兒去了國外,將來自己也追隨過去養老,這曾經是陳鶴阿姨心中最美好的歸宿。然而,一次又一次傷痛過后,陳阿姨徹底絕望了。

  陳阿姨一共去過5次美國。第一次是在女兒結婚后,邀請她過去。但因為生活習慣不一樣,母女倆總為生活的瑣事吵來吵去,更因為陳阿姨重拾煙癮,女兒大發雷霆硬要把母親趕到賓館去住……沒住滿半年,陳阿姨便決定提前回國了。

  母女吵架是不記仇的,之后在女兒生第一個孩子、第二個孩子和第三個孩子的時候,陳阿姨也都趕過去伺候月子。但每一次,都是以不愉快收場。終於有一次,因為實在生氣女兒心裡沒有自己,陳阿姨問女兒,“我在你心裡佔在什麼位置,你給我排排位。”結果女兒的回答讓陳阿姨涼到了心底:“孩子,先生,菲爾博、寶兒(貓和狗的名字)……還有你。”

  最后一次去美國是在1999年,女兒打電話過來,特意讓陳鶴阿姨過去。她申請了美國國籍,想給陳鶴阿姨也辦理綠卡,將來一起到美國定居養老。再一次的美國之旅,同樣因為母女之間完全不同的觀念、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難以融合在一起,陳鶴阿姨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綠卡”。

  從1999年至今,陳阿姨和女兒之間聯絡溝通的工具有兩個——電話和電腦。

  每次打電話,都是陳阿姨主動打過去。即使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春節,陳阿姨也從沒接到過女兒的拜年電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何養老的現實問題嚴峻地擺在陳阿姨面前。對於未來,陳阿姨跟女兒有過一次對話:

  “媽媽,你把房子賣了吧,我將來也不需要,賣房的錢足夠你養老了。”

  “賣了房子我住哪?”

  “養老院、租房都可以,請個保姆都綽綽有余。”

  “……”

  這是又一次顛覆陳鶴阿姨觀念的對話。對於未來,她表示隻能聽天由命。對於女兒,她很后悔從小對她灌輸的中國孝道太少了。

  當孝道遭遇空巢——

  “我其實就想跟孩子說說話”

  “自從女兒上次離開家到現在已經是25個月零13天了,今年中秋節、國慶節她還是沒有回來……”在肖揚看來,當初真不該答應女兒,讓她到深圳發展。這一下,女兒就像出了籠的小鳥,再“抓”回來就不容易了。肖揚的女兒從小就特別堅強、獨立。當初女兒讀大學時,至少每年還要回家三四次。可是自從她畢業后選擇去深圳闖蕩,幾乎兩年也回不了一次家。

  “其實,當時女兒決定要南下時,我就是一百個不願意、一百個舍不得,但女兒的主意,我根本改變不了,最后女兒答應我們‘如果三年之內還闖不出自己理想的事業就馬上回老家’。誰知這一去到現在都已經6年多了。”

  雖然女兒很獨立、很會打理自己的生活,可是做父母的永遠都會為兒女提心吊膽。“自從女兒走了,我的牽挂就開始慢慢升級。工作怎麼樣、住的條件好不好、吃飯適應不適應、治安安全不安全……可是每次我給女兒打電話,還沒說幾句話,她就總是急急忙忙的挂斷電話。”后來,等女兒稍稍安定了,肖揚那顆懸著的心才算稍稍好一些。可是,每到中秋、春節,當肖揚看到鄰居的子女都是提著大包小包回家團聚時,心中立刻就會涌起一股深深的思念。“每次聽到女兒說不回家過節,我的心裡就酸酸的。一家人歡聚一堂多好啊,可是女兒不回來,我的心裡就空落落的……”

  盡管如此,每次女兒回來,肖揚還是免不了和女兒吵架。“其實,每次我都是為女兒著想,關心她,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說著說著就吵了起來。可能真的是我老了、過時了,對很多問題我和女兒看法都不一樣。比如之前我們都勸她趕緊找個合適的對象,趕緊結婚。可沒想到她竟然喜歡上了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足足小她六歲的小弟弟。這怎能不讓我們做家長的著急呢!我知道她嫌我?嗦,所以也就更不願意回家吧。”

  當壓力遭遇啃老——

  “日子咋就不能過踏實”

  “人家盼著兒女團圓,我是真心盼著和老伴兒搬出去過。”八旬老人李秀芳(化名)眉頭緊鎖、雙目微睜,兩隻胳膊搭在扶手上,盡量裝出一副放鬆的樣子靠坐在沙發上。

  老北京,家裡有一兒三女,祖上是滿清旗人。上世紀60年代,新婚不久的李秀芳跟隨丈夫參加了地質勘探隊,深入大西北的荒漠之中支援邊疆建設,此后便留了下來。那時的李秀芳,還是一個從不擔心晚年生活的“女漢子”。

  作為一個生長在理想年代的新中國女性,“男人活、女人活,甭管好壞,全是我一人兒的”,而且從未因此掉過一滴眼淚。可就是這樣一個硬得像石頭的人,卻在兒女面前數度落淚。“如果能過一天踏實日子,哪怕就一天,這輩子我都知足了。”

  說起兒女不和,人們通常會想到房子。可對李秀芳的家庭來說,紛爭卻是圍繞著雞毛蒜皮展開的,“三女婿看姐姐不順眼,兒子看媳婦兒不順眼,媳婦看外甥女不順眼,二女兒看全家不順眼,就差看我們老倆不順眼了!”

  李秀芳說,大女兒在北京,二女兒在蘭州,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隻有兒子和三女兒跟自己生活在一起。“剛退休那會兒,我和老伴兒經營過一家五金店,后來讓給了兒子。那會兒三女兒老受氣,索性就離婚了,為了照顧外孫女,我就搬到了她們家,老伴兒還留在店裡幫兒子。”

  幾年后,小店由於經營不善倒閉了,門臉房也被迫轉讓,老兩口便合計著買套大房子,讓兒子搬過來一起住。為了養家,三女兒每天沒日沒夜地工作,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看一個也是看,看倆也是看。”從此,兒子一家、外孫女還有李秀芳和老伴兒,一家六口便朝夕相處地生活在了一起。可從這個時候開始,矛盾也慢慢積累起來了。

  “兒子賠了錢以后受打擊很大,找什麼工作都不願意干,時間長了,媳婦兒看著也生氣,倆人慢慢兒就有了矛盾。后來兒子懷疑媳婦兒有外遇,自己也開始在網上瞎折騰,這日子就開始越來越熱鬧。”

  李秀芳回憶說,兒子和兒媳的矛盾漸漸影響到了外孫女,甚至還想讓她搬離這個家,這讓三女兒頗為氣憤。但礙於兄妹面子,她始終沒有把矛盾挑明。

  時間久了,矛盾沒解決,長大的外孫女不願再忍受這樣的氣話,“好幾次都差點和她舅媽打起來。”於是,李秀芳意識到了危機,她希望和幾個孩子好好談談,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調節氣氛、緩和關系的做法為時已晚。

  “前幾天我回北京,結果我剛走,兒媳婦就讓三女兒把外孫女接走。”李秀芳說,自己之所以來北京,就是想在大女兒家裡躲躲清閑。“可沒想到啊,剛到這兒,告狀電話就追過來了。我這心裡你說能好受麼?”

  父母心聲大吐槽

  我想跟孩子視頻

  最好孩子在身邊,不能在身邊過年過節就得回來,平時每周都能給打打電話聊聊天,關鍵是不能敷衍,有些兒女問問“有事兒嗎,沒事兒就挂了”,這樣很傷父母的心,還可以qq視頻,能看見最好,這樣父母心裡也有滿足感。

  我希望早日抱孫子

  兒子結婚兩年了,小兩口都為自己的事業打拼,雙方父母身體都康健,希望他們能早點要個孩子。這樣老人含飴弄孫,心裡有所寄托,生活也會更有樂趣。

  別把父母當搖錢樹

  經歷了大半輩子風風雨雨,現在經濟條件還可以,但兒子工作結婚后,總跟父母要這要那,打著父母身上的小算盤,希望孩子能有一顆感恩的心,不要把父母當成提款機、搖錢樹。

  別干涉我們太多

  章綬欒(化名)曾是一名外交官,前些年退休以后,最大的樂趣就是和老伴兒出門旅游。然而,如今兩位老人都已退休,希望在擺脫了工作的束縛之后,能夠全身心地、隨心所欲地在國內轉一轉,卻遭到了所有子女的反對。“他們擔心我倆的身體,怕遇到危險回不來。”在反對的聲音裡,當屬章老的兒子最堅決。“他是學醫的,現在總是拿那些醫學道理來壓我。章老希望子女能夠給他們自由,還父母一個自由自在的晚年。

(責編:歐興榮、陳苑)

相關專題

推薦閱讀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