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經典《二馬》首登舞台 斯琴高娃:老舍看了也會樂

2016年10月11日08:1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如果老舍看了,也會樂出聲來

導演方旭稱話劇《二馬》就是一場“大游戲”。

一篇北平與倫敦的嬉笑故事,一出傲慢與偏見的中西演繹,1929年身處英國的老舍,創作了小說《二馬》。87年后,這部老舍早期的經典首次被改編成話劇,將於11月16日至17日在首都劇場首演。《二馬》文學顧問、老舍長女舒濟,該劇的編劇兼導演方旭等主創人員,前天共同亮相正乙祠戲院,披露了這部融合英式幽默和老北京味道的小說搬上話劇舞台的因緣。

《二馬》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二馬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華人在倫敦的境遇。與人們熟悉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二馬》並不含有太多悲涼的色彩,老舍用筆細膩幽默,將中西交錯的異國情緣、英倫風土人情悉數展露。雖然講的是發生於倫敦的故事,老舍卻用他經典的“京味兒”加以渲染,插科打諢、幽默詼諧,讓人牢牢記住故事中的藝術形象。

在將《二馬》搬上戲劇舞台的時候,方旭首先考慮到這部創作於近百年前作品的當下性與普適意義。他從老舍的嬉笑怒罵中看出人生的悲涼,從中西愛情的碰撞中瞥見了人際情感中永存的傲慢與偏見。而在整體呈現上,方旭從原作中的幽默出發,以游戲的態度進行二度創作,他以英文報紙為貫徹全劇的道具,將其打造成“一部形式感極強的成人漫畫喜劇”,“所有的故事發生在一張各種奇妙變化的英文報紙裡,整部劇就是一場大游戲。”

《二馬》曾在1999年被拍成同名電視劇,由陳道明和梁冠華主演,但被改編成話劇,還是頭一遭。在方旭看來,《二馬》之所以改編困難,是因為這部作品著重描寫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人物性強,但故事性偏弱,“為此我們在話劇中加入一條鮮明的敘事線,前半部分讓大家看起來會有群口相聲的感覺。”

在引人關注的溫都母女的選擇上,方旭卻有意選擇了兩名男演員反串出演。除了劇中九個具名人物,五個“全男班”演員將輪流扮演甲乙丙丁戊幾個串場角色。對於這樣的安排,方旭解釋:“整部劇的風格是寫意的,如果選擇女演員,就沒有什麼想象空間了。”排練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即興發揮的場景。有一場老馬和溫都太太相互玩曖昧的戲,飾演溫都小姐的青年演員蘇小玎即興彈出八音盒的曲調,出演溫都太太的青年乾旦演員劉欣然隨即跳起了八音娃娃舞,效果好得出人意料。談及排練的過程,劉欣然激動地用“排飛了”來形容。

在過去幾年,方旭接連將老舍的《我這一輩子》《貓城記》和《離婚》搬上話劇舞台,這些話劇融合了老舍獨有的文學風格,塑造出方旭特有的“京味兒”話劇。對於方旭此次改編《二馬》,83歲高齡的舒濟女士也充滿信心:“看方旭在話劇舞台上,如何把《二馬》的中英民族性裡的偏狹與浮淺消解在笑聲中。”該劇的藝術顧問、表演藝術家斯琴高娃則評價:“如果老舍先生看了話劇《二馬》,一定會樂出聲來。”

本報記者 徐顥哲

(責編:陳燦、陳苑)

推薦閱讀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