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詞作家庄奴今日凌晨於重慶去世,享年95歲,他的一生曾創作三千余首膾炙人口的歌詞,與喬羽、黃霑並稱“詞壇三杰”,鄧麗君《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見炊煙》、費翔《冬天裡的一把火》等歌詞均出自庄奴之手。
庄奴原名王景羲,1921年出生於北京,先后就讀於育英小學、育英中學,畢業於北平中華新聞學院,青年時代當過記者、編輯,演過話劇,1943年在重慶銅梁加入了抗日隊伍。
1949年,庄奴去到台灣。開始時在一家小報做副刊編輯,並以“庄奴”為筆名寫些散文、小說等。1958年,庄奴作詞、周藍萍作曲、鳳飛飛演唱的《願嫁漢家郎》隨著影片《水擺夷之戀》放映而一炮走紅。從此庄奴正式開始自己歌詞創作生涯。當時台灣電影正在崛起,歌曲的需要量很大,有時候庄奴和曲作者躲在飯店裡,一天能寫上五六首歌。
庄奴一生留下三千多首歌詞,他的歌詞既有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又有現代社會的通俗真誠。他在歌詞創作令華語流行歌曲上升到新的高度。他寫的情歌也是浪漫動人。鄧麗君諸多名曲都由庄奴填詞。鄧麗君曾說過“沒有庄奴就沒有鄧麗君”,庄奴亦說,“沒有鄧麗君就沒有庄奴,我和她是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的關系”。庄奴曾在採訪中稱,當年作詞都是由公司來找他約稿,鄧麗君則忙於各地演出,他與鄧麗君其實隻見過一次面。但鄧麗君經常會想著他,從國外回來會給他寄特產,兩人還保持通信。在寫《甜蜜蜜》時,庄奴看著曲譜,想象著鄧麗君甜美的長相與聲音,不到5分鐘便寫出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詞。
晚年庄奴移居重慶,定居於重慶璧山,還被重慶授予“榮譽市民”稱號。他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寫作的動力源於兩個方面:愛大自然、愛中華民族。創作的靈感則源於讀書,多讀書、讀古書,尤其是詩詞歌賦,對他的思維和語言的提升非常有好處。“我現在,每天睡前,依然要看詩詞歌賦類的古典文學,堅持了幾十年。”
庄奴與《小城故事》
1978年,導演李行寄信給庄奴,邀請他到台中一家飯店會面。到了庄奴才知道,李行邀請他為即將開拍的電影《小城故事》填寫歌詞,飯桌上,他還見到了主演林鳳嬌和鐘鎮濤。李行要為林鳳嬌介紹庄奴,林鳳嬌笑道:“您甭介紹啦,我同庄奴先生認識,比您還早呢!”
此前庄奴為電影創作歌詞不下數十部,這次他是首次被邀請去拍攝現場參觀。《小城故事》拍攝於台灣嘉義縣一個叫三義的小鄉村,但是到了忙碌的拍攝現場,庄奴感覺“看不到歌詞需要的資料,嗅不到歌詞需要的味道”。
返回自己居住的果園后,庄奴回想起自己內心關於小城的記憶:“那些古老的街道,彎彎的小河,靜靜的山崗,有孤寂的詩趣,也令人感到溫馨。”所以,歌詞一落筆,就寫出了“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用電影片名做歌詞的頭一句,這對於庄奴來說也是頭一回。
庄奴把寫好的歌詞寄給了李行導演,他原以為按照李行導演的習慣,對電影十分較真,對主題曲更是要反復推敲,少不得得改上幾遍。后來他通過一位演員了解到,《小城故事》歌詞,在導演手中,左一遍,右一遍,翻來覆去一遍又一遍,不知看了幾遍,最后,一字未動,交給了作曲湯尼。
《小城故事》上映后,李行給庄奴打來電話:“庄奴,你看了沒有?好轟動!《小城故事》叫座,《小城故事》的歌居功甚偉,謝啦!”《小城故事》自此傳遍千萬家。
兩段姻緣都充滿情分
庄奴有過兩任妻子,原配陳孟華,嫁給他時,庄奴還很窮,妻子學過美容化妝,在台灣是第一把手,很多歌星到台灣都請她化妝,但勞累過度的妻子得了尿毒症,生病的十年間,庄奴幾乎放棄所有的寫作,把房子都賣了,給妻子治病。后來,妻子去世后,庄奴又遇到了一位重慶籍的女子,兩人相差23歲。
第二段姻緣也是因音樂而結識,中央電視台邀請庄奴去重慶,為一個歌曲擔任創作工作,庄奴開始拒絕掉了,說自己有“老寒腿”,過不去,但后來,礙不過電視台極力邀請,庄奴去了,當時一位身在重慶的作曲家給他介紹了第二任妻子,庄奴曾回憶,原配走的時候他七十多了,年齡很大, 本來不可以再結婚了,再加上“兩袖清風”,家裡實在沒什麼存款,本來不應該找個老伴再跟他一起受罪。但后來的妻子並不嫌棄他窮和歲數大。
就這樣,結婚后,庄奴常來往於重慶與台灣,並創作了70多首與重慶有關的歌曲。后來,庄奴形容第二段婚姻,“我說打著燈籠去找,都找不著她這樣的人,因為她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婦女,所以我這十幾年跟她在一起非常快樂,非常幸福。”
庄奴還寫了一首歌《手杖》給第二任妻子,“你就是我的手杖,生活中不好缺少的手杖,這輩子有了你,才懂得豎起來脊梁,挺起胸膛。”本報記者 成長 J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