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交織民歌 丁善德創作長征題材交響樂

2016年10月12日08:0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交響曲中的長征,世界仍流傳

▲9月30日,余隆(中)率上海交響樂團演奏《長征交響曲》。

丁善德資料圖。

“《長征交響曲》對我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我外祖父丁善德的作品,它的總譜誕生的那年,也是我出生的那年。”著名指揮家余隆翻開1964年出版的《長征交響曲》總譜,感慨萬千。

《長征交響曲》是我國第一部以長征為題材的大型管弦樂作品,記錄了長征的萬裡征途、紅軍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用朗朗上口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貫穿五大樂章,交織著西南民歌,成為新中國交響樂史上的裡程碑之作﹔這部作品創作50多年來,不僅在中國大地上流傳,還多次在海外的音樂廳響起,所錄制的唱片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本報記者 韓軒

緣起

陳毅副總理“點題”譜寫長征

說到《長征交響曲》的創作緣起,業界還流傳著一段佳話:這是陳毅副總理親自點的題。

丁善德女兒丁芷諾記得,那是1958年的一天,開完創作會議回來的父親非常興奮:“你們知道嗎?陳毅副總理很喜愛古典音樂,他說交響樂是有世界意義的!雖然現在中國聽交響樂的人不多,但世界上起碼有九億人聽交響樂,中國歷史很多事都可以寫成交響樂!”原來,陳毅號召文藝工作者寫中國自己的交響樂,“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八塊浮雕的故事都可以寫。”

其實,在世界經典的音樂作品中,以戰爭和革命為題材的並不少。俄法戰爭勝利時,柴可夫斯基寫下了《1812序曲》,貝多芬也創作了《英雄交響曲》。“中國應該有自己的革命歷史題材交響樂!”這也是時年47歲的丁善德的願望。

早在新中國成立時,身在法國的丁善德奔赴回國,他的行囊裡就夾著一份《新中國交響組曲》的曲譜。這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專門為人民政權的誕生創作的交響樂作品。“新中國一成立,父親就帶著譜子回來了。組曲裡還用了秧歌調,融入中國特色的交響樂。”丁芷諾說,可惜這部作品后來也沒怎麼演出。

在她的印象裡,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國樂團排演的交響樂幾乎都是外國作品,“中國的作品太少了!”中國人的樂團始終演外國的作品,總歸缺少了點兒味道。因此,當丁善德接到創作長征主題交響曲的號召時,甭提多激動了!

採風

把紅軍沖鋒號寫進交響樂

挑起了創作長征主題交響曲的重擔,丁善德就開始了採風的征程——重走長征路。1958年10月,丁善德和施詠康、黎英海兩位音樂家出發,先后去了江西瑞金、井岡山、貴州遵義與四川、陝西等地,為交響曲創作積累素材。

採風時的丁善德非常細心,有長征遺跡的地方,他一定到訪﹔和老紅軍有關的故事,他一定追問。從瑞金走到井岡山時,三年大飢荒已經開始,丁善德在筆記中這樣寫著:“井岡山的經濟情況比較困難。每天隻吃兩餐,商店裡也買不到餅干之類的食品。”即便這樣,他還把當年毛主席工作、挑水的地方全部走遍,還找到了井岡山附近永新縣的“老紅軍鋼鐵廠”。“這裡有很多參加過長征的老同志!有的擔任過連長,有的擔任過偵察兵、司號員。”丁善德的筆端透露出他激動的心情,“我們訪問了好幾位同志,聽他們講怎樣飛奪瀘定橋,怎樣艱難地爬雪山、過草地,怎樣指揮戰斗,怎樣進行偵察。”

“除了聽故事,父親還找到當年做司號員的老紅軍,給他唱沖鋒號的音調。聽到沖鋒號好像是‘哆咪嗦’,他就趕緊用簡譜記下來,集合號又是別的音調,他再記下來……”丁芷諾說,採風歸來,父親興奮地跟她講老紅軍司號員教給他的“知識”,再把這“知識”融入到了《長征交響曲》第一樂章《踏上征途》的樂句中。

丁善德前后採風多次,當時正讀大學的丁芷諾記得,父親每次採風回來都會專心創作。當時,丁善德還出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和作曲系主任,白天要工作,晚上下班回家,坐在鋼琴前,把採風時積累的素材攤開,看一會兒,彈上幾句,看一會兒,再彈上幾句……

在丁芷諾的記憶裡,父親的創作狀態是典型的“理性派”,情緒不會大起大落,而是坐在鋼琴前,沉住氣慢慢琢磨。偶爾,他也和女兒討論交響曲的內容。“長征路上重要的故事太多了,他本來還想加一章《遵義會議》。可想了又想,最終還是沒有加。父親說,遵義會議的內容太過抽象,不適合用音樂語言來表達,會影響交響樂的效果。”

這些經歷豐富的採風,還讓丁善德在創作中下決心突破交響曲的一般形制。交響樂通常由固定的四個樂章組成,但丁善德決定用五個樂章來表現長征,分別是《踏上征途》《紅軍,各族人民的親人》《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和《勝利會師》,也對應了長征途中最典型的五段史實。

首演

老紅軍來信直呼“聽得懂”

從踏出採風的第一步,到完成《長征交響曲》第五樂章的最后一個音符,丁善德用了3年時間。其中,前三個樂章在1960年底完成,並在1961年的第二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首演,一下就震驚了中國。

“在‘上海之春’首演后,父親收到一位老紅軍的來信。老紅軍說,他本來以為交響樂很難懂,但聽了《長征交響曲》,感覺很好聽,也不是那麼難懂,就好像回到了當年!”來信中那質朴的語言,不僅讓丁善德興奮萬分,也讓丁芷諾記憶猶新。

其實,丁善德在創作時就一直繃著一根弦兒:寫出來的交響樂一定要讓大家聽懂。採風時,他格外留意當地的民歌和長征時流傳的歌曲。隨著長征的深入,江西的山歌也輾轉南北,傳遍各地,具有很高的音樂辨識度。丁善德最早將贛南閩西民歌《風吹竹葉》作為《長征交響曲》第二樂章的音樂主題形象,讓歷史悠久的客家山歌音調融進現代交響樂曲。“在第四樂章《翻雪山,過草地》中,父親還用了當時老紅軍們常唱的《吃牛肉歌》,當時翻雪山根本沒東西吃,老紅軍就唱這首歌鼓舞斗志。”丁芷諾回憶。

讓更多人感到熟悉而親切的,是貫穿交響曲始終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旋律。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來說,這首表現長征路上紅軍戰士“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曲子太熟了:長征時戰士們唱,採風時鄉親們唱,全國人民也都能哼上兩句。丁善德就把這首曲子加了進去。第一樂章中,紅軍在壓抑的氣氛中踏上征途,《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主題曲和各種變奏時時響起,象征紅軍行進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而在第二樂章《紅軍,各族人民的親人》中,紅軍來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的民歌調子此起彼伏,仔細一聽,前面出現過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交織其中,恰好形成音樂上的“復調”關系。

“這感覺就像紅軍戰士到達少數民族地區,當地老百姓在歡迎紅軍,音樂一下就形象了,所以老百姓才說他們能聽懂。”丁芷諾說。

流傳

不同版本唱片曾暢銷歐洲

“不要以為把一個旋律貫穿整部作品很簡單,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貫穿始終體現極大的作曲功力,再把少數民族的旋律和這個主題交織在一起,在技法上又達到了極高的水准,今天看來都讓人嘆為觀止。”說到這部與自己“同歲”的交響曲,余隆臉上充滿驕傲。

《長征交響曲》絕不是一部“應景之作”,從它誕生至今,許多國內外的優秀音樂家、樂團、唱片公司都曾演奏和錄制這部作品。作為丁善德的外孫,余隆早在1994年就曾指揮捷克廣播交響樂團錄制了立體聲唱片。

先后有6個樂團和5個版本的唱片在海內外發行《長征交響曲》。其中,澳籍華人林克昌指揮名古屋交響樂團在日本演出、並由香港唱片公司發行演出實況錄制唱片和磁帶,在1981年銷售超過一萬張,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15張唱片之一。這部早已成功走向世界的音樂作品,正如余隆所說:“它的配器、復調、結構,到今天為止都是范本”。

今年恰逢長征勝利80周年,《長征交響曲》數次在祖國大地上響起,余隆也不止一次拿起指揮棒,向外公、也向長征精神致敬。“《長征交響曲》是能代表中國一個時代的音樂作品。然而,它並不僅僅屬於那個時代。這部作品最感人的地方,正是那個時代最寶貴的東西——英雄主義情結。”言辭間,余隆十分嚴肅,“不是說大話,我就是喜歡它的英雄主義情結和革命浪漫主義氣息,老一輩人對長征的憧憬和敬意不是今天的人能夠理解的。難道英雄主義在這個時代就不再需要了嗎?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英雄指引人們的靈魂,引領一個時代不斷向上。”

人物小傳

丁善德,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1911年出生於江蘇昆山。在校讀書時,丁善德就酷愛音樂,廣泛接觸民間音樂,自學二胡、笛子、三弦、琵琶等樂器。1928年秋考入國立音樂院鋼琴系,后師從原聖彼得堡音樂院鋼琴教授查哈羅夫學習鋼琴。

丁善德常常把自己深厚的家國情懷融入創作之中。年輕時的丁善德就曾創作抗戰歌曲《四萬萬同胞》。1947年留法深造,他作有鋼琴曲《序曲三首》《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和《新中國交響組曲》等多部作品。回國后,丁善德歷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教授、作曲系主任及副院長。

作為作曲家,丁善德功底深厚,創作涉及交響樂、協奏曲、大合唱、室內樂、器樂獨奏、藝術歌曲以及電影音樂等,創作大型作品如《長征交響曲》、藝術歌曲如《歌頌毛主席》、民歌編配鋼琴伴奏曲《太陽出來喜洋洋》等。其中,《長征交響曲》是中國第一部以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大型管弦樂作品。1995年12月,丁善德在上海去世。(韓軒)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