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浙江省新昌縣調腔劇團演員曹曉雲(右一)正在為南岩小學學生講解新昌調腔的戲服特點。資料圖片
【藝苑新事·戲曲進校園】
浙江省衢州市工人文化宮,“婺劇進校園”展演緊張進行中:英姿颯爽的穆桂英、樊梨花,溫柔如水的白娘子、白牡丹,風度翩翩的許仙和火眼金睛孫悟空……400多名小演員在舞台上各顯神通,活脫脫是從動畫片裡走出來的Q版戲曲人物,精致可愛的小武生和小花旦扮相把在場觀眾都給萌化了。
婺劇是中國劇壇上的一朵奇葩,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其曲牌豐富、音樂粗獷、旋律優美。十年時間,衢州市“婺劇進校園”被完整納入當地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在該市婺劇促進會會長吳金花看來,“婺劇進校園”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欣賞傳統戲曲的大門,起到了“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糧”的效果,同時也引領了一條婺劇文化薪盡火傳、代有傳人的路子。
“一部中國戲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戲曲大省,南戲的發源地,傳統戲曲種類眾多,有著悠久的傳統和良好的群眾基礎。目前,浙江省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戲曲種類(項目)有56項,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24項。
對浙江的中小學生來說,傳統戲曲早就不再定格在書本中。2006年6月,傳統戲曲開始走入浙江的中小學校,成為校園生活的常客。浙江省教育廳與文化廳聯手以“政府購買”的形式啟動“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在中小學中推廣越劇、昆曲、京劇及地方劇。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通過非遺項目學習的方式,推進傳統戲曲藝術特色教育,建立了131個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15所中小學入選全國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許多學校將當地的戲曲文化作為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培育,通過編寫校本教材、實施課堂教學、組織課外活動、組建課外興趣小組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和體會地方戲曲的魅力和精髓,積極傳承保護,漸漸形成了“一校一品”的藝術教育特色。
“我家有個小九妹,聰明伶俐人敬佩……”婉轉悠揚的越音,俊美華麗的舞台彩裝,婀娜俊俏的身段,讓孩子們身心愉悅。這樣的場景,如今在紹興市的許多學校裡都能看到。越劇之鄉嵊州市從2012年起就向中小學普及越劇藝術,指導學校引進越劇課,如今越劇課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從2015學年起,小學四年級每兩周安排一次越劇課,使用《我愛越劇》地方教材,其他學段、年級要把越劇作為選修課、社團活動來開展,普及越劇基本知識,欣賞和學唱名曲名段。
有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的新昌調腔融合北調南腔,被認為是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遺音。2006年,新昌調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昌縣啟動新昌調腔傳承與發展計劃,將《新昌調腔》編入當地小學課本教材,增加新昌調腔課程,讓學校裡的孩子們從小接觸這項古老的戲曲藝術,使得傳統文化“后繼有人”。
“姚江水長又長,姚江水長又長,姚江兩岸是家鄉……”姚劇進校園活動首站走進了姚劇傳承(教學)基地——余姚市肖東一小,50位專業演職員為學生們送來了姚劇折子戲《劈山救母》、姚劇表演唱《母親》選段等11個節目,把“國遺”姚劇的精粹展現得淋漓盡致,把台上台下帶入家鄉戲的熟悉旋律。精彩紛呈的演出,讓學生們深深感受到了姚劇家鄉戲的精彩。校長李士炎說:“通過學唱家鄉戲,對學生了解家鄉的文化、熱愛家鄉的情感是非常有作用的,更多的意義是挖掘了孩子身上的藝術潛質。”
“戲曲進校園增加了中小學生對傳統戲劇的了解、培養他們對戲曲藝術的欣賞習慣,同時也培育出了一批戲曲藝術市場的終端消費者。但其終極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從戲曲中學習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受到傳統人文精神的熏陶。”浙江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薛亮說,“戲曲進校園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具體操作上還有待完善,各方要形成合力。戲曲進校園的方式更要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走進課堂的層面上,需要完整地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隻有這樣才能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作用。”
(本報記者 陸健 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