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今年被邀請加入烏鎮戲劇節藝委會,看了多部劇目后,他毫不諱言對《賭徒》和《櫻之園》演員的欣賞。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謝奕娟
為期10天的第四屆烏鎮戲劇節已經走過大半,從開幕劇《媽媽的詩》、7分鐘之內就被搶售一空的《大雞》、長達近5個小時的德國戲劇《賭徒》,到獲得交口稱贊的日本戲《櫻之園》,一部部熱劇不斷引發戲迷的熱議。那明星看過之后,又是怎麼評價的呢?其實,像每個普通的觀眾一樣,明星們對這些劇目也是各有偏愛,黃磊被《媽媽的詩》感動得淚如泉涌,李立群則直言不諱地批評他不喜歡的作品。不論是演員還是導演、編劇,更是把每年的烏鎮戲劇節當成了一次充電的機會,從不少作品中得到啟發,得到養分。
李立群:
林兆華的戲我“看不懂”
今年被邀請加入烏鎮戲劇節藝委會的李立群透露,他是第二次來烏鎮,“前年我在拍戲,賴聲川把我硬拉過來看了兩天”,這一屆他特別騰出十多天的時間,呆在烏鎮全程看戲,“就是票太難弄了,今天要不是因為《堂吉訶德》有加場,我就看不到這一部。”
有文化隔閡依然欣賞《賭徒》
談到自己欣賞的劇目,李立群對《櫻之園》十分欣賞:“年輕時搞創作,就怕一部劇的使命感太強,往往出來之后會降低它的藝術性。但是這部戲一開始就強調環保主義,使命感非常強,爭論的三方為了各自的立場聲嘶力竭,堅持到底,卻絲毫不令人感到反感。”
而對於《賭徒》這部觀眾褒貶不一的劇目,李立群透露,他本人也沒有看完演出就提前離場,但是覺得很對不起這樣一部好劇目,“接近5個小時的演出不覺得長,長的是文化隔閡。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劇裡動不動就諷刺德國人,德國人諷刺英國人,當中一定有很多可以讓人大笑的地方,有些地方會讓你覺得悲傷,但我們不能透過現場精准的字幕翻譯去領會,因為有文化隔閡。就像你跟外國人講一大堆西安的段子,講一大堆四川的小故事,他們不會明白這當中的前因后果。”但是他也表示,作為一個國際性的戲劇節,能夠邀請這樣的劇目進來,讓大家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是一件好事。
作為老戲骨的李立群,更不諱言對《賭徒》和《櫻之園》演員的欣賞,“《賭徒》的演員是那麼口齒伶俐,當中有大段大段的對白像相聲的貫口﹔《櫻之園》的演員,身體動作都是那麼快速而准確,人體的不斷運動造成了各種構想、各種強度,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訓練能夠做到的。”
批《大雞》是完全虛假的東西
至於不喜歡的劇目,李立群也直言不諱,表示對林兆華的《戈多醫生或者六個人尋找第十八隻駱駝》看不懂。這個劇名看起來像有三部戲的劇目,講述了五名精神病人都以為自己是20世紀歐洲最著名的劇作家——喬治·蕭伯納、路易吉·皮蘭德婁、貝爾托·布萊希特、尤金·尤涅斯庫和薩繆爾·貝克特,五人分別以五位劇作家的第一人稱口吻和角度揶揄對方的戲劇形式、戲劇理念和戲劇成就。整場演出與其說是在演戲,不如說是“帶觀眾對詞”,而林兆華也曾表示,他就是想排一部“不像戲的戲”。李立群直言:“真看不懂,他還不如寫一篇論文算了。六個演員,沒有一個像精神病患者,沒有一個進入角色。你到底要什麼?是上課還是看戲,如果看戲,你的戲在哪裡?沒有沖突性就沒有戲劇性,如果你覺得這句話可以推翻,請拿出你的論據來。”
而對於陳明昊執導的《大雞》,李立群更覺得是在浪費觀眾的時間,“來的觀眾可以分為幾撥,有的是來‘朝聖’(注:因為有張魯一)的,有的不好意思走,有的還在那想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戲。全程在看一個完全虛假的東西,假到他都告訴你是假的了,你們還不相信!”
黃磊:
《媽媽的詩》讓我淚如泉涌
作為烏鎮戲劇節發起人的黃磊,雖然是戲劇節上最忙的人之一,但見到好戲卻不願錯過。戲劇節最讓他感動的一部戲是《媽媽的詩》,他形容自己看完“淚如泉涌”,這部啞劇有兩個細節特別觸動他,一個是劇中的媽媽打開一本書,?,突然掉出一顆子彈來,還有一張紙條,預示著兒子陣亡的通知書。媽媽把那張紙條塞到胸口的一邊,又把孩子的帽子塞到胸口另一邊,“那是媽媽哺乳的位置”。而演出的最后一幕,媽媽抱著一個不知道是誰的孩子,遠景是他們家的一張全家福(爸爸和三個孩子都不在了),“懷中的孩子跟她沒有任何血親,但她還是媽媽!”
談到《賭徒》,黃磊說:“最后謝幕的時候很多人都嗨了,雖然很多人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太了解,對原著不太明白,其實就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故事,但導演用了沙皇時代的裝置,和當代藝術的手段,重新演繹這部經典”。”這部劇裡有大量的大屏幕視頻直播的畫面,有的長達將近一個小時,讓一些觀眾感覺不適,質疑到底是在看話劇還是看電影。但黃磊覺得,劇中的視頻直播用得特別好,“那個攝影師也很棒,因為他把戲抓得太准了,從演員的臉,到手部動作。其實全程隻有兩個攝影師,但是他們現場完成了一部精確剪輯過的影片,我看了特震撼。”
《櫻之園》這部改編自契訶夫《櫻桃園》的日本劇目,黃磊也覺得改編得很妙。“你真想不到他把《櫻桃園》給改成了這樣,劇中的角色變成了環保主義者,律師和搞拆遷的。改得太妙了,而且演法也太可愛了。藝術要發展不是守著原來老祖宗的東西不能改,要勇於去突破。”
孟京輝:
我是《賭徒》導演的粉絲
作為本屆戲劇節藝術總監的孟京輝,最欣賞的一部劇目則是《賭徒》。談到該劇導演、德國當代“教父級”戲劇大師弗蘭克·卡斯多夫,孟京輝秒變粉絲,更是在演出前喋喋不休地向觀眾推介這部作品。早在26年前,第一次在柏林人民劇院看到卡斯多夫的作品《Clockwork Orange》時,孟京輝就對他佩服不已。孟京輝說,卡斯多夫給了他在創作上很多啟發性的思考:誰真正需要這種當代的完全真實的戲劇?如果我是導演,我會如何處理?一個戲劇導演的願望和力量,可以在舞台上得到真正的滿足嗎?
這次引進《賭徒》,孟京輝還特別認真地寫了兩篇觀后感:“《賭徒》是個令人精疲力竭的醉酒之旅,表達的是某種悲傷和揮之不去的纏繞,是刻入骨髓的等待和輸贏之間的堅決挑戰。”對於劇中的視頻直播手段,孟京輝和黃磊一樣很欣賞:“舞台影像一直是卡斯多夫的拿手好戲,戲劇性的台詞吼叫和奔跑,構成一幅懊悔和自贖的背景,自虐、精神侵犯,再加上自由聯想式的夢囈般的導演手法,讓我坐立不安。”
談到《櫻之園》,每個看過的觀眾,無不驚嘆舞台深處那棵被打上光的實景樹,既為演出增添了詩意,又十分符合劇目表現的內容。孟京輝透露,《櫻之園》那棵樹是劇組來到之后現加的,“原來的舞台背景是個幕布,他們來了之后,看到后面有棵樹,直接就把幕布摘掉了。整個舞台是原來的2.5倍,真正的樹也被打亮了,你就發現那個舞台就在那了。整個演出特憂傷,又有一點詩意,但又是一個特快速的喜劇,多帶勁啊!這也正是烏鎮(戲劇節)許多不可預測的可能性。”
賴聲川:
《堂吉訶德》的木偶有生命
閱戲無數的賴聲川導演,談到本次戲劇節的觀感則表示,“今年現在看到的每個戲都非常喜歡。去年還有些戲會打個問號,說‘好有意思’,但是覺得可能會太小眾了一點,很多人會看不懂,今年並沒有這種現象。”賴聲川說:“比如前幾天我看了西班牙的《堂吉訶德》,這麼精致的木偶跟人合二為一的表演,是非常難得的,尤其現場一盞燈都不點,就是靠燭光演出一部戲。后來他們團裡(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的木偶都已經二十幾年了,難怪有生命力在上面。”
對於另外一部備受好評的劇目《櫻之園》,他表示,這是烏鎮戲劇節第一次邀請日本戲劇,“我非常喜歡。我覺得日本人在一個快速的語言跟動作中炫耀著自己,同時也在批評跟反省著自己,給觀眾帶來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