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這是今年以來看到的最好喜劇,諷刺社會鞭辟入裡,剖析人性淋漓盡致﹔有人卻覺得,電影鏡頭不講究,調度無章,表演過火,整部影片缺乏“電影感”……開心麻花第二部電影《驢得水》上映后,口碑發生兩極分化。
《驢得水》改編自同名舞台劇,影片將背景設在民國時期,四個懷揣教育夢想的大學老師在偏遠山村創建了一所小學。因為經費嚴重不足,校長領著三位老師虛構了一位名叫“呂得水”的老師,以此向教育部多領一份薪水。而“呂得水”的真實身份是一頭每天為老師們挑水的驢——“驢得水”。突然有一天,教育部特派員要來學校聽“呂得水”老師講課,情急之下,老師們將一名滿口鄉音的小銅匠改造成呂老師。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越來越失控。
開心麻花這一次不開心了,正如影片的宣傳語所言“講個笑話,你可別哭”。影片以輕鬆溫馨的喜劇開場,卻結束於荒誕、沉重的悲劇,讓看過的觀眾陷入沉思。在解決“呂得水”老師風波的過程中,每個人物的性格與命運都開始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校長為了他的教育夢不斷妥協,編織一個個更大的謊言﹔教師裴魁山在金錢誘惑下,變得面目可憎﹔銅匠被改造后,沒有變得知書達理,而是成為一個小人得志的暴徒……
“《驢得水》可能是華語電影的年度神片。”影評人“西帕克”給予該片高度評價。他認為,影片通過精心打磨的劇本,以喜劇方式講述一個悲劇故事,處處充滿辛辣諷刺,有野心,有膽識。
另一方面,缺乏電影感,成為《驢得水》上映以來聽到最多的負面聲音。鏡頭語言不講究,調度凌亂無章法,演員對話聒噪無節制,表演太過火……都讓電影頗具爭議。對此,該片導演劉露回應,電影應該有各種各樣的風格,“電影感”這個說法本身就不太成立。她透露,該片特意請來曾拍過李安“父親三部曲”的著名攝影師林良忠擔任攝影指導。在確定該片影像風格時,林良忠也認為在畫面上要保留故事的原汁原味,“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場景集中、沖突強烈,如果用一些很詩意的鏡頭就打散了故事原有的東西。”
至於演員表演太“話劇范兒”,她也認為,這是故事要求他們必須擁有相對強烈的狀態,“這個戲的矛盾比較尖銳,情景比較極致,放在生活中也應該是這樣的狀態。”在拍攝過程中,對演員的要求也是做到與生活中的真實一致。
影評人“賽人”認為,《驢得水》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總體而言是一部“值得寬容”“有趣且有味”的電影,“這類既反映外在現實、又反映內在現實的電影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