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廚神分別為彭祖、詹王、易牙及伊尹,但是為什麼選擇伊尹作為中華廚祖呢?首先,關於彭祖的介紹,主要來源於神話,沒有真實依據可考証。其次,詹王的故事主要也來源於傳說,沒有正式記載。據說隋文帝曾問廚師什麼最好吃?廚師回答鹽最好吃。隋文帝認為鹽是最普通的東西,毫無美味可言,於是下令將廚師推出斬首。廚師被殺后,其他廚師不敢再用鹽做飯。隋文帝覺得食物無味,於是貼榜征御廚。在這時,詹鼠揭榜,叩見隋文帝,告知最好吃的菜肴就是“餓”。隋文帝急於找“餓”,帶著大臣跑遍大街小巷,正當飢腸轆轆之時,詹鼠奉上燒餅,隋文帝都覺得是美味,於是隋文帝封詹鼠為詹王……但這些均為傳說,也無詳細証據記載。第三,有史料記載易牙給齊桓公做飯,一次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而易牙卻把這話牢記在心,想博得桓公的歡心。於是將自己4歲兒子做成了羹,獻給了齊桓公品嘗,齊桓公覺得鮮美無比,遂問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兒子的肉。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沒有人性,以此來說,易牙更難成為中華廚祖。
最后,即為伊尹。很多史料記載,包括《孟子》、《呂氏春秋》、《史記》以及甲骨文上都記載了伊尹的事跡。同時,伊尹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的相國,從多方面來看,伊尹具備成為中華廚祖的條件。
不管伊尹真實故裡在哪裡發生,伊尹的精神與合陽是息息相關的,伊尹文化的魂在合陽,這是最為重要的。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需要弘揚的是伊尹的精神。
夏朝在西,商滅夏屬於東滅西,西周滅商為西滅東,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秦朝從西滅東周,漢朝分又為東漢和西漢。漢朝以前,中國文化屬東西走向﹔漢朝以后,中國文化開始呈現南北之向。比如魏晉南北朝,隋唐大運河的開鑿皆旨在連接南北。從各朝建都也可看出,從東西走向逐漸趨向於南北走向,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是如此。所以說從東西南北方位理解,先秦文化屬於東西文化,兩漢以后屬於南北文化。而這項變化則源於中國古代氣候的變化。
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專門研究五千年氣候變化,東漢比西漢溫度低了兩度,更適合生存,於是南方的糧食物產開始往北輸送。所以從合陽的合字的歷史變遷來看,最開始是“洽陽”到“陽”再到“合陽”,我認為也是因氣候的變化,地名因此改變。
合陽文化甚至是渭南文化在地理上處於中國文化的核心位置,是中國東西南北的交叉點。從另一種思路來看,從“洽陽”到“陽”再到“合陽”實際上是一種從陰到陽的變化,不管是從歷史時間角度還是歷史空間角度也是如此。就比如現在的“北京時間”其實是陝西時間一樣。如果用一個圓規,以合陽作為一個點,將整個中國置入其中,合陽會成為其中心點。從這一點來理解,通過東西南北來定位合陽文化,那麼我們對合陽文化的意義將會有新的理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孫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