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大嶺村顯宗祠 文化名村中的一顆“明珠”

2016年11月23日07:22  來源:信息時報
 
原標題:探訪大嶺村顯宗祠 文化名村中的一顆“明珠”

圖片

顯宗祠位於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顯宗祠的大門。
  祠堂內擺放了一些座椅提供老人休閑。

走進廣州祠堂系列之五十五

走訪對象: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顯宗祠

地點: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內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黃駱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朱元斌

顯宗祠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西,大魁閣塔和龍津橋北側,前臨玉帶河,坐東向西。該祠是大嶺村陳氏九世祖皋夫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距今近500年歷史,在清朝乾隆辛酉年(1741年)重修。顯宗祠又名“凝德堂”,村民俗稱橋頭祠,因它位於龍津橋東堍路北,前臨玉帶河。

特色

石雕上刻西洋童子

據了解,顯宗祠建筑面積1632平方米,建筑寬敞,裝飾富麗,總體為三進兩天井結構,頭門四層蓮花斗拱。大門左右門墩石雕正面鐫有西洋童子,是番禺古建筑所罕見的。原來,在明代村裡已有人任禮部主客清吏司郎,返鄉時在祠堂外立了“送財洋童子”。這名官員一直主張和外國友好交往,后來也促成更多的后代到海外發展,為大嶺村成為著名“僑鄉”埋下伏筆。

大門口上牌匾刻著“顯宗祠”三個大字,東西兩側有青雲巷,東西有鐘鼓樓。大天井用白麻石鋪砌,兩側有東西連廊。

據大嶺村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顯宗祠的雕刻有兩大特色:一是木雕刻有三鯉(奈)魚、風鱔、青蟹、麻蝦圖案,凸現珠三角飲食文化﹔二是石雕刻有頭戴帽、垂卷發、散花領、緊身衣、束馬褲、高皮靴、佩長劍、一身外國裝束的“西洋童子”。

建筑

祠堂“蚝殼牆”斑駁

顯宗祠位於大嶺村村落的中心區域。大嶺村整體傍水而建,村落的居民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腳下和大嶺涌之間,基本呈半月形布局。大嶺村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裡巷,形成“大街——小巷”的兩級交通體系,形成“魚骨狀”的街巷格局。整體來說,傳統村落肌理清晰,格局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

大嶺村是典型的嶺南古村落,現保存較完好的嶺南風格建筑群約9000平方米。村內有古石橋跨於河上,古塔立於村西南角,具有大規模木雕特色的祠堂,門樓、牌坊、麻石巷、古樹、蚝殼牆等在村中比比皆是,這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是難得一見的。

顯宗祠自然也極具嶺南特色,500年過去了,祠堂的“蚝殼牆”牆身已十分斑駁,但蚝殼依然堅固。

變遷

如今為老人活動中心

抗日戰爭爆發后,1940年1月,抗日游擊隊進駐大嶺村,以辦學教師為掩護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動員村民參加抗戰,捐贈物資支援前線。至解放戰爭時期,自抗日戰爭時所辦的村辦學校就移到顯宗祠。解放后,顯宗祠仍作為村辦小學,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遷入新建的小學,現作為老年人活動中心。記者看到,不少老人在大廳中打麻將、唱曲。

除了自得其樂的老人們,一組正在進行拍攝的團隊也在趁著夕陽的余暉抓緊時間工作著。據該團隊的攝影師介紹,他們跑遍了廣州的大小村落,覺得大嶺村及顯宗祠有著自己的特色,“這裡比很多祠堂保護得更好,也更加大氣。可以選取到既有古風又不破敗的環境,實屬難得。”

據顯宗祠的陳家第24代后人陳伯介紹,大嶺村在廣州科舉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據族譜所載,大嶺村曾出了1個探花(清代)、34個進士、53個舉人,9品以上官員有100多人,顯宗祠內則紀念著這些自古以來優秀的學子。(黃駱)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