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外行”演員演繹最懂李雪蓮的人
和《我不是潘金蓮》的一眾科班出身的演技派男演員比起來,本科學建筑出身的大鵬雖然演過一部自己執導的《煎餅俠》,履歷看上去卻儼然表演“外行”。然而,這位“外行”卻是馮小剛給《我不是潘金蓮》定下的第一位演員,他演的法官王公道和李雪蓮一樣,是貫穿全篇的角色、是整個官場跟李雪蓮“戰斗”時間最長的人、也可以說是最懂李雪蓮的人。
大鵬也不負所托,他在電影裡的表演足以和公認的演技派周旋,也証明馮小剛的確擁有發掘優秀演員的敏銳嗅覺。從年輕法官王公道,到中年法院院長王公道,大鵬演出了一個混跡官場十年的人物的變化——官越做越大,人卻越來越謹小慎微﹔發際線越來越高,姿態越來越佝僂。馮小剛評價說,大鵬在外形和做派上把王公道十年的差距拉得很開。
為什麼一位“外行”的演員能在《我不是潘金蓮》裡奉獻完全可以媲美專業演員的表演?大鵬將之歸功於馮小剛對演員的調教,認為對方就像一名米其林廚師,演員都像他手裡的菜,運用得得心應手。另一方面,大鵬認為是自己性格使然。他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專訪時直言,自己的性格就是抓住每一次機會,然后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角色解讀
王公道是最懂
李雪蓮的人
王公道是整個官員體系裡和李雪蓮打交道最長的一位。十年前李雪蓮拎著香油臘肉上門找他攀親戚打離婚官司的時候,他還是結婚不久的年輕審判員﹔十年后王公道拎著火腿上門攀親戚打探李雪蓮是否還要進京上訪時,已經是縣法院的院長。在大鵬看來,和李雪蓮有著“十年戰斗情誼”外加遠房親戚關系的王公道,其實是最懂李雪蓮的人。
北京晨報:圍繞李雪蓮有很多男性角色,好奇為什麼是王公道找上了你?
大鵬:沒敢問導演,怕問了他就反悔了,哈哈。其實,我可能是這部電影最早定下的演員吧。當時《煎餅俠》都還沒上映,這片還在劇本籌備階段,說有個角色叫王公道想找我去演,我馬上把小說找來先看了。當然也是立馬兒就答應了,馮小剛導演要找我演戲,哎別說王公道了,就是讓我演李雪蓮都行!
北京晨報:王公道跟李雪蓮的關系其實挺微妙的,十年前和十年后兩人用同樣的台詞攀親戚。你是怎麼看王公道這個角色以及他和李雪蓮的關系?
大鵬:我覺得王公道跟李雪蓮的關系,和其他人跟李雪蓮的關系還不太一樣。他倆是親戚,雖然這親戚有點遠,依然因為很多血緣關系,可能上幾輩人的關系聯系在一起。王公道在對待李雪蓮這件事的時候,他一方面有自己依法辦事的邏輯,一方面他也有一種作為一個遠方親戚,對李雪蓮的格外關心。
當然,更多的原因是他跟李雪蓮過招了十年,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系都快建立起情義了。某種意義上而言,最懂李雪蓮的就是王公道了。電影裡也是他分析出李雪蓮是竇娥+小白菜+潘金蓮三位一體的精神。
北京晨報:片中有個情節,李雪蓮得知秦玉河死訊之后坐地崩潰大哭。賈聰明拽著她背包的帶子,生怕她跑了似的﹔鄭縣長想遞手絹又遞不出去﹔王公道則是拍著她的背安撫。這樣的處理,是出於王公道對她的懂嗎?
大鵬:我覺得到最后王公道其實是有一些心疼李雪蓮的,我在處理表演的時候,我也是很心疼她。這段戲裡王公道一直在后面拍她,這個源於有一次我去看牙的經歷。我害怕看牙,他們拿著小電鑽鑽我的牙,我很緊張,然后旁邊有一個護士,就是一直拍我,就像哄小孩一樣。那個時刻我真的非常放鬆,我也很感激她。所以拍這場戲的時候我想到王公道和李雪蓮是遠房表親,還是對她很同情的,我想安慰她。
細節處理 我的性格是抓住每一次機會
雖然圓形畫幅的確給演員表演提出了新的挑戰,但大鵬覺得還是對技術工種如攝影師、美術的挑戰更大一些。面對《我不是潘金蓮》的一眾實力派演員,大鵬毫不心虛,想的只是別拖后腿,“我的性格是抓住每一次機會”。
北京晨報:導演有沒有跟你們溝通過,為什麼要用圓形畫幅?
大鵬:導演會告訴我說,因為我們拍圓,所以我們不能有很多大的特寫,因為人腦袋也是一個圓,如果大圓套小圓不好看。所以,頭部不會有更多的特寫,大部分是中景和全景,那你的表演區域就會放得更開,然后大家的視線就更聚焦。我被導演告知了這件事,但他沒有說為什麼拍圓形,也不需要對我講為什麼。
北京晨報:你覺得圓形畫幅對演員的表演帶來更多挑戰嗎?
大鵬:美術和攝影師感受到的挑戰更大吧,因為他們需要在這個圓形構圖的規則裡面創造出新的美學。之前沒有人做過,所以完全沒有參考。對我們演員來講都還好,因為表演是一致的,但是對於技術工種來講,可能影響比較大。而且我覺得不拍特寫挺好的,拍大特寫顯得我的臉太大,皺紋看得很清楚,所以現在這樣真是挺好的。
北京晨報:王公道的細節還挺講究的,十年前后發際線、小胡子都不同。他第一次見李雪蓮的時候他腰間挂著一串鑰匙,很有上世紀90年代的感覺。這是你的主意嗎?
大鵬:我是在集安那樣的小地方長大的,小時候父輩都在腰間這樣挂著這麼一串鑰匙。這種鑰匙串走路會發出聲音,叮叮??,顯得特別有身份似的。在演這部戲的時候,我記起了這個細節,就把這個細節放進去了。
要塑造一個人物,觀眾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他的外形。發際線和小胡子上面,我的確是做了一些犧牲。還有就是王公道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姿態應該是有區別的。十年后他是法院院長了,有一種老干部式的站姿。有一次我在高鐵上,看到連接處有個老干部模樣的人站在那裡看風景,他的叉腰方式就跟普通人不一樣。我就把這個方式用到了王公道身上。我一直覺得電影中演的那個人物最好是自己生活當中可以遇到的人。所以我願意遇到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事。誰知道哪一個角色就會用到呢?
北京晨報:你是很早定下的演員,聽到后來陸續定下來的這些演技派演員的名字時,當時什麼感受?會擔心嗎?
大鵬:擔心倒沒有,就是想著可不能拖后腿。我的性格就是會抓住每一次的機會。從主持人到《屌絲男士》、《煎餅俠》,再到跟各個大導演合作,都是這樣的。每一次機會來臨,我都會好好抓住,然后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這樣才不負別人的信任和托付嘛。
小剛導演 他是米其林大廚我們是菜
《我不是潘金蓮》是大鵬與馮小剛的第一次合作,還是在大鵬完成了自己的電影導演處女作之后以演員與馮小剛的一次合作。從演員和新導演的角度,大鵬形容馮小剛像是米其林大廚,而演員都是他手裡的菜,運用得得心應手。
北京晨報:第一次與馮小剛合作,你對他的印象是怎樣的?
大鵬:馮導是一位米其林大廚,我們都是他手裡的菜。他特別尊重演員的自身發揮,每天晚上都會跟大家一起對第二天的戲,會說一些自己的想法,也聽大家的建議。
北京晨報:這次跟馮小剛導演的合作算是很默契嗎?
大鵬:我演了很多戲,自己也做導演拍戲,所以我知道同樣的一個演員在不同的導演手下會有不一樣的發揮,這就是看導演和演員配合的默契程度。《潘金蓮》這部戲裡的大鵬跟其他戲裡的大鵬是會有差別的。我覺得我是在馮小剛的電影體系裡面可以發揮得更好的那種演員吧。
北京晨報記者 楊蓮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