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2月8∼9日,林奕華執導“生命三部曲”之二《心之偵探》七城巡演的最后一站,即將登陸廣州。這部靈感取自《福爾摩斯探案集》、劇情卻完全與原著無關的舞台劇,不僅延續著林劇一貫的超長篇幅——長達近4小時,其“燒腦”程度更是創下林劇之最。全劇共25場,包含了9位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經典人物的9大謎案,但這裡面要偵破的不是凶殺案件,而是哲學謎案。在林奕華看來,人人都可以成為福爾摩斯,《心之偵探》其實是希望你在自己身上找線索,當你自己的心之偵探。
可以說,這是一部需要你在觀演過程中燃燒大量腦細胞的戲劇。至少前幾站的演出中,就不乏中途被嚇退的觀眾。因此,演出前做做功課,甚至看看劇本並不是沒有必要。今年9月,該劇完整的劇本就收錄在新書《什麼人需要什麼人》中發表。林奕華告訴觀眾,不要怕劇透,先看書再看戲,猶如用過餐前酒再吃正餐,戲劇現場就是一個等待觀眾解鎖的秘案,就是充滿吸引力的存在。
Q1:
為什麼會改編《福爾摩斯》?
A:
林奕華曾經說過,自己的創作猶如福爾摩斯探案,而《心之偵探》所要偵破的“疑案”,是一個在21世紀社會裡面我們共同要面對的東西——為什麼現代人那麼不快樂。林奕華說,“讀過(柯南·道爾)小說后,覺得那些案件並不真的那麼有趣。我要找到它的時代意義,就是既要找到這本書的脈絡,又要把這個脈絡移植到21世紀社會裡面我覺得能夠成所謂‘疑案’的東西。”
這個“疑案”不是誰是凶手那麼簡單,在林奕華看來,不快樂的很大原因是“被動”,希望有事情發生在他身上,而並不是他能改變一些事情。所以在劇本中,他抓住了都市人最依賴的9個東西,把它變成9個案件。“這9個案件又剛好可以指涉到原著中的9個人物,我覺得這中間對等的關系很有趣。9個案件圍繞手機、谷歌、卡拉OK、寵物、婚姻、美食、新聞訪談、偶像劇。”
Q2:
《心之偵探》講什麼?
A:
從改編《三國演義》、《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名著一下子跳到了倫敦貝克街,《心之偵探》選擇了大熱CP華生與福爾摩斯這一對搭檔作主菜,宣傳單頁寫道:“什麼人需要什麼人/有一種愛恨叫粉絲與偶像/有一種情仇叫華生與福爾摩斯。”故事的背景被設定在自媒體風靡、粉絲經濟盛行、網紅當道的時代,借9個原著人物的心結,重新創作出9件“人生奇案”——時間失竊案、K歌自殺案、主播性侵案、頭腦蒸發案、寵物失蹤案、粉絲綁架案、書架虧空案、新娘溶解案、蛋糕縱火案。那些現代生活中組成普通人的無數瑣碎,構成了一個個案件,而福爾摩斯,以他超凡的智慧和絕對理性,偵破了一個個案件,破案的方法,叫作“哲學”。
有位觀眾在看過該劇后感言:“在這個娛樂至死,充滿著喧囂、新奇,信息爆炸的年代,普通人也好,名人也好,本能地帶著面具和表演欲在生活。八卦、窺私欲、跨性別,一步一步逼近前所未有的底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福爾摩斯。然而回頭看,是不是失去了更多?”
Q3:
“福爾摩斯”究竟是誰?
A:
作為非常林奕華的第56部作品,《心之偵探》依然有著鮮明的林奕華印記。對於該劇怎麼呈現,林奕華說:“我在寫劇本時基本上不會去想它如何呈現,所以在排練時就相當於我接了一個陌生人的劇本,要從頭再想每場戲想要講什麼,用的形式要如何契合文本。而且很多時候,這種契合還不是和諧的契合,是要和文本吵架,要把文本講的東西藏起來,用形式去帶觀眾找到文本要講的東西。”
從角色的扮演上,我們可以看到,《心之偵探》延續了林奕華戲劇中“群戲”的風格,演員一人分飾多角,或是多人共飾一角。這一秒鐘,左邊的男演員以哈德森太太的身份在講話,下一秒他停下來,右邊的女演員繼續作為哈德森太太演下去,她講完之后,門后又出來一個演員,他也是哈德森太太。在下一幕裡面,他們又都是華生了。四個小時中,演員們行雲流水地穿插轉換著原著中的9個身份。
該劇以全新的角度解析演繹華福關系,從原著小說提煉出人物性格,福爾摩斯說我這輩子永遠不會結婚、華生隻會問什麼意思、瑪莉要教華生怎麼求婚、莫瑞亞提分不清自己是偶像還是粉絲、雷斯垂德是個愛唱K多過愛查案的探長,每個角色都有心結。沒有讀過原著小說的觀眾,也能在看戲時投入和釋放自己的情感意識。
全劇劇情緊湊,究竟福爾摩斯願意用什麼交換華生的性命?什麼樣的謊言是福爾摩斯對華生說、但其實是對自己說?如果有一天華生拿下他的人皮面具,福爾摩斯會看見誰?劇終時,一切謎底就會揭曉。觀眾不僅感受到劇中人物的七情六欲愛恨痴嗔,也可能看到自己本身。林奕華說:“《心之偵探》做出來,是希望把我觀察到的這些東西跟大家分享,以致我們看了之后,可以去了解自己多一點,其實就是:在自己的身上找線索,自己查自己,當你自己的心之偵探。”信息時報訊(記者 謝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