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導演新浪潮戲劇聞名的話劇導演王翀最近有點郁悶,自己的舊作《喬布斯的美麗與哀愁》,在未得到他授權的情況下,今年10月在西安的話劇舞台上已經演過一輪,而演出方近期又開始售票,打著他的名號准備明年1月再演一輪。事實上,王翀導演的遭遇並非孤例,中國戲劇圈近年來山寨之風頗盛,諸多沒有獲得原劇授權的“李鬼戲劇”堂而皇之地進行商業演出。
一篇文章揪出“李鬼”
原版作者發怒,演出迅速取消
《喬布斯的美麗與哀愁》由王翀翻譯並改編自美國編劇麥克·戴西的劇本,於2012年搬上北京的舞台,以此紀念喬布斯去世一周年。今年10月1日至5日,該劇在西安上演過一輪,主辦方西安曲江大華渥克文化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渥克文化)在宣傳海報上赫然打出了王翀的名號,而制作團隊基本來自西安本地。
事實上,包括《喬布斯的美麗與哀愁》在內的所有王翀導演的話劇,至今都沒有去過西安,而他也沒有授權過任何在西安的演出。王翀戲劇作品的制作人高鶴透露,今年初,西安的這個團隊通過聯系王翀的前制作人,得到了《喬布斯的美麗與哀愁》劇本,但並沒有獲得演出授權。在獲知該劇10月在西安上演后,高鶴曾嘗試通過售票方大麥網聯系演出方,商討有關版權問題,但得到的回復卻是,“我們聯系不上王翀導演”。
看到該劇又將於明年1月在西安上演的信息后,12月2日,獨立戲劇評論人楊小亂在微信公眾號“劇場摩天輪”發表了文章《山寨演出,中國演出市場的一顆毒瘤!》,迅速在戲劇圈引起強烈反響。楊小亂直言,西安版《喬布斯的美麗與哀愁》主創團隊沒有聯系原版的主創獲得授權,就進行公開的商業演出,並且還打起了原版主創的名號來宣傳,“這樣的行為,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名譽上,對原版權方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
楊小亂的文章發表后,高鶴接到了西安演出方負責人的電話,“對方不停解釋,想得到王翀導演的授權,但最重要的訴求竟是想通過我聯系楊小亂刪稿。”在與西安方面反復溝通無果后,王翀導演最終決定不予授權。12月6日,渥克文化發布了一份取消明年1月演出的公告,給出的理由是“因演出場地舞台設備改造工期延后,導致該劇不能如期演出”。
一部山寨戲演了26場
拿來主義盛行,山寨手段多樣
對於《喬布斯的美麗與哀愁》被山寨,有戲劇工作者憤怒地表示“活久見”(網絡用語,指“活的時間久什麼事都可能見到”),但事實上,“拿來主義”在當下的中國戲劇圈屢見不鮮,抄襲者隻需從網絡上獲取原版演出的錄像或劇本,組一個班子,進行簡單的舞台布景,“克隆”劇情、台詞,一部“知名”戲劇便可誕生。楊小亂笑言,《喬布斯的美麗與哀愁》被山寨,簡直具有“先天優勢”,“因為隻有一個演員完成全場的演出,大約總共是70分鐘。”
2012年,話劇編導尹韜的作品《天上人間》在成都被剽竊演出多達26場。2014年首演的“原創”兒童劇《精靈》,被不少業內人士詬病將國外舞台劇《Snow Show》與和肢體劇《牧神午后》雜糅在一起,知名話劇制作人袁鴻直言不諱地指出:“《精靈》幾乎和兩部經典一模一樣。”而被譽為“互動大Show”的劇作《極力道》,劇中場景也幾乎照搬自國外引進的秀《極限震撼》。
蹭一下“洋劇”的熱度,也是山寨戲劇慣用的手段。2014年,大馬戲秀《暗黑誘惑》就曾打著著名的太陽馬戲團的旗號在國內舉行大規模巡演,后經媒體証實參演的竟是“山寨團”。面對質疑,演出方承認,《暗黑誘惑》並非太陽馬戲團演出,只是劇中部分演員來自太陽馬戲團。盡管涉嫌侵權,但借助太陽馬戲團的品牌效應,該劇票房一路飄紅,演出方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溢。
不止一位戲劇業內人士提到,國內二三線城市成了山寨戲劇的重災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二三線城市經濟的增長,帶動了該地區公眾對精品戲劇的需求,但國內戲劇圈的“大牌”名作卻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正是這樣的地域差異,給了不少山寨戲劇以可乘之機,讓買票的觀眾以為自己看到了名品佳作。
一場官司打了三年
經濟利益驅使,維權之路難走
表面看,山寨之風盛行是因為版權意識匱乏,但其實本質上則是利益驅使,“李鬼”們常常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或是抱有僥幸心理。
相比王翀原版99元至880元不等的票價,原本要在明年1月上演的西安版《喬布斯的美麗與哀愁》全場票價僅為80元。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說,如此“白菜價”是因為該劇制作成本低。一般而言,制作品質上乘的劇作,票價不會低至於此,“而二三線城市演出市場的消費能力相對低,所以那些以次充好的戲劇作品便有了市場。”
袁鴻痛心地表示,不少國內戲劇人老有“用一用別人的,怎麼了”這樣的想法,“我們既沒有嚴格細致、可操作性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又沒有戲劇人公會等組織,要靠自覺維護版權很不現實。”
事實上,維權之路,很難。2012年,尹韜導演無意中發現成都的8點空間劇場在上演一部叫做《天生一對》的戲,內容和他的作品《天上人間》完全一樣,遂將對方告上法庭。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對方非但不承認抄襲,還賊喊捉賊,這讓尹韜在成都打著作權官司的同時,不得不又在北京打名譽權官司。尹韜花了三年時間,最終獲得兩場訴訟的勝利,這也讓他感慨萬分:“維權成本太高,太不容易了。”
經歷版權風波的尹韜,更加注重自己權益的保護,當下在新疆、陝西等地演出的《天上人間》《天作之合》等劇,都簽訂了明確的授權合同,按演出場次支付版權費用。而令他欣喜的是,隻要有他的作品在外地上演,總會有當地的朋友第一時間詢問“是否獲得你的授權”,“這至少是一個好的趨勢,提醒我隨時維權。”
本報記者 徐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