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河北内丘邢窑遗址
此次发掘突破性收获有四:窑炉年代早,是邢窑已发现窑炉中最早的几组;完整度高,窑门、火膛、窑床大部尚存,窑顶,窑壁、烟囱等也存在较多;布局模式罕见,多窑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坑,是研究早期邢窑窑炉开凿、布局和烧瓷行为的重要资料。
背景介绍:邢窑是我国古代以烧制白瓷而著名的窑场,有“南青北白”的称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次被发现,目前在邢台市和市辖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石家庄市的高邑县发现隋、唐、五代、宋金、元等时期窑场遗址三十多处。二十多年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共进行过三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邢窑研究也随着不断的发现走向广泛和深入。2012年是第三次发掘,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收获。发掘证明,内丘城关一带正是邢窑遗址的中心窑场,与史载相吻合。
2012年发掘地点位于内丘县城西关村南部,其南为胜利西路,东为中兴北大街,是原县粮贸大厦办公和生活区域。考古发掘工作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从5月到11月断续进行了半年多,完成10米×10米探方12个,发现窑炉11座、灰坑140座、灰沟6条、井34眼、墓葬22座,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20万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约超过2千件,器物种类有砖、瓦、陶器、素烧器、三彩器、瓷器、铜器、铁器、骨器以及窑具等。
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丰富,出土地点以窑前工作坑和灰坑、灰沟为主。北齐至隋初遗物以碗为大宗,另有钵、高足盘、瓶、罐、盆等,釉色以青和青中泛黄的为主,青中泛白的不多。窑具有大量的三角支钉、喇叭形窑柱和少量的筒形窑柱等,伴出有较多的砖、瓦、瓦当、陶盆、陶罐残片等。隋晚期瓷器明显的变化是青瓷、黄瓷、白瓷显著区分,黑瓷出现,化妆土普遍使用,伴出有更多的砖、瓦、瓦当、瓦当模子以及陶盆、陶罐等,还发现了三彩残片。唐代遗物种类更丰富,白瓷和细白瓷明显增多,出现较多的大型化器物,三彩片发现较多,也伴出有一些砖瓦残片和较多的陶盆、罐、瓮、缸、瓦当以及灰陶盘、炉、砚台、磨光黑陶盘等。
此次发掘突破性收获有四:一是窑炉,年代早,是邢窑已发现窑炉中最早的几组;完整度高,窑门、火膛、窑床大部尚存,窑顶,窑壁、烟囱等也存在较多;布局模式罕见,多窑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坑,是研究早期邢窑窑炉开凿、布局和烧瓷行为的重要资料。二是早期灰坑群和遗物,发现堆积有北朝时期遗物的灰坑约超过20个,遗物丰富,时代单纯,是历次发掘中首次批量出土的早期遗迹、遗物。三是隋三彩的出土,是邢窑发现中的首次,胎色浅粉或白,火候较低,单色釉外壁绿色,内壁浅黄,两色釉为黄、绿,釉下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器型大致为碗、钵类。四是发现了“高”、“上”、“大”三种刻款器物残片,字款皆刻划在器物底足外壁,字体大小不一,规整度一般,为邢窑刻款瓷器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
另外比较重要的发现还有隋代废弃灰坑中较多的铁渣堆积,证明内丘城隋代冶铁工业存在的史实;唐代一灰坑中堆积有较多的素烧残片,为寻找三彩窑炉等提供了区域和思路;唐代废弃水井中多层密檐纪年石塔明器的出土,对邢窑瓷器的时代判定也是很有帮助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