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导演蒋樾:且凭粉墨记春秋--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速写) 

《京剧》导演蒋樾:且凭粉墨记春秋

本报记者  刘  阳

2013年06月20日09:01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今年4月举行的法国戛纳电视节上,来自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8集大型纪录片《京剧》一经亮相就备受关注,作为电视节国际纪录片交易大会上点击率最高的亚洲纪录片之一,它以影像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这门被中国人称为“国粹”的、拥有近200年历史的东方艺术的风采。

  6月3日,纪录片《京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对于它的导演蒋樾来说,这并不是一部作品完成创作的终点,而是用影像推动京剧艺术走向更多老百姓和更辽阔的国际舞台的开端。

  早在10年前,蒋樾就拍摄过有关京剧的纪录片《粉墨春秋》,但这次与央视纪录频道的合作,让他感受到更大的历史责任感。

  “纪录频道的观众跟戏曲频道不一样,他们或许对京剧有所了解,但却并不都是票友。这种观众的定位让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纪录片的表达诉求——我们不能把纪录片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京剧内部的一招一式上,而是要通过京剧的发展与流变,反映出整个中国社会在近200年时间里发生的变化。”蒋樾说。

  不做京剧的说明文,而要书写一部以京剧为主角的史诗,这是一个宏大的企愿。然而熟悉京剧艺术的人都知道,从清朝末期徽班进京开始,京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周折,各京剧流派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各自迥异的风格,无数京剧名角儿所演绎的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历史河流中交错杂陈的冗繁线索,都为任何一位企图对这门古老艺术进行描述的创作者提出了巨大的难题——从哪里开始?又将命题引向何处?

  “在做《粉墨春秋》的时候我们采访了很多老艺术家,他们讲述的故事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京剧艺术自身发展的戏剧性和艺术家的人生历程远远比舞台上的表演本身更具感染力。近200年来,正是无数隐藏在这门艺术背后的名字支撑着它的发展,而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讲不完、说不尽的故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果要用一种文化现象来表现近20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和中国人的生活史,我想只有京剧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蒋樾说。

  在这种创作思路的指引下,纪录片《京剧》用京剧的8个经典剧目凝练成了8集的主题,分别为《定军山·溯源》、《宇宙锋·呐喊》、《借东风·传承》、《大登殿·绽放》、《生死恨·抗争》、《凤还巢·坤伶》、《荒山泪·江湖》、《群英会·新生》。在每一集的内部,纪录片用真诚的探寻深入人物最为缜密的内心世界,用人物命运的离合悲欢勾勒出了一幅京剧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

  每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都是一次不断发现的旅行。《京剧》也不例外。对于蒋樾来说,在《京剧》的拍摄过程中收获的种种发现,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10年前《粉墨春秋》的拍摄工作为《京剧》积累了大量重要的素材,《京剧》呈现了180位受访者,其规模之大,在此类纪录片的创作中是空前的。这些受访者中,至今1/3已经去世,这使他们留下的影像资料显得更为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说,《京剧》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也是绝后的。

  忧的是,拍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况每每叫人痛心不已——一是历史的亲历者已不在人世,这让纪录片对历史的呈现失去了讲述者的支撑,那些烟波浩渺中的闪亮瞬间也随着他们的离开被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掩埋,终将不复以真容示人;二是那些曾经在京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筑物已经几乎被拆除殆尽,这其中,既有历史名人的故居,也有曾经盛满无数鲜花与掌声的剧场。“即使用我们今天最好的三维动画技术,也再也无法还原那么鲜活的历史画面了。”蒋樾说。

  尽管如此,《京剧》仍然在现有素材的基础上,通过风格化的影像表现手法,真诚而客观地还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流变,并且讲述了这门艺术与政府和民间的种种关联,进而呈现出了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更迭与变迁。正如《京剧》的解说词所说:“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绵延不绝的血脉精魂。果真如此,这古老的身体叙事,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身段,为我们唤醒的,或许不应仅是关于一方舞台的浮华记忆。”

  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评价,《京剧》填补了从历史印记、时代视角、国际眼光、文化观照的层面,对京剧的发展脉络、生态环境、审美特征、价值取向进行全景式记录和评判的这一空白。它的问世,对传承京剧艺术,传播京剧文化,拓展京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京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0日 19 版)

(责编:黄维、许心怡)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