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肃北大草原,奶茶飘香、牧歌悠扬,白色的现代蒙古包内,三位身着蒙古袍的男子正用马头琴深情地演绎着《万马奔腾》。哒哒、踏踏、嘀嗒嘀嗒……马蹄声不绝于耳,草原气息扑面而来。 崔琳 摄
中新网兰州8月7日电 (崔琳)时下的甘肃肃北大草原,奶茶飘香、牧歌悠扬,白色的现代蒙古包内,三位身着蒙古袍的男子正用马头琴深情地演绎着《万马奔腾》。哒哒、踏踏、嘀嗒嘀嗒……马蹄声不绝于耳,草原气息扑面而来。
“正如您所听到的,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的表现力就是这么强。我唯一担心的是目前其演奏风格由于统一变得单一,丢失了民间的韵味;制作手法也日趋现代化,丢失了传统的华美。就像是把肃北人全都变成了东北人,那肯定是不行的。”甘肃省省级马头琴传承人额尔德尼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现年53岁的额尔德尼是蒙古族人,他自小从牧区长大,11岁时放羊归来被邻居所演奏的马头琴曲子深深吸引并感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78年时,参加工作仅三年的他毅然决定辞职,专业学习马头琴技艺。“当时我只想学会它,给更多的人教!”他回忆。
谈起马头琴的制作,额尔德尼称,现在的马头琴在制作方面日渐西方化,用料方面和小提琴没有什么差别,但过去的马头琴则不同,它们是用贵重的木头雕刻,琴身上雕刻着奇珍八宝或是与宗教相关的图案,民族特色浓郁,应该要拾起来。
汉语表达不流畅的他,面对记者的提问总是会先用琴演示一下,再做解释。“肃北的马头琴曾经断代100余年,过去的叫法是‘伊克勒’,采取正五度定弦,相比现在统一的正四度定弦表现力更加丰富。此外,目前演奏马头琴是用指甲顶弦,比民间艺人的按弦,速度慢,还稍显别扭。”额尔德尼告诉记者。
“蒙古族人群居住的地方比较大,地方的习俗,民歌其实就是风格。《万马奔腾》的前身就是由民间艺人创造的《走马》演变而来,只有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活起来。”额尔德尼解释,上世纪50年代起,处于力度等原因的考虑,演奏风格逐渐变得统一,专业高难度技巧是有所提高,但把好纯多民间东西丢了,比如民间泛音、五度定弦等等,非常遗憾。
为此,额尔德尼20多年来从事马头琴教学与制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马头琴民间优秀技法。他介绍:“从源上讲,马头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对于蒙古族游牧民来说,它就是记录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在过去,蒙古族每个家庭不论条件好坏,都会将该乐器供奉在佛的旁边,以此辟邪。”
1984年至今,额尔德尼共设计出四个系列,十二种类近300把马头琴。他制作的琴,选用木材好、琴头部位“骏马”雕刻、琴身图案雕刻均考究、琴弦到琴身的距离也相对抬高,方便学生们演奏,同时他还将民间传统“熏蒸”等制作技巧运用其中。“我的愿望简单,希望能将复古回来的马头琴在全国、全世界进行推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头琴与呼麦协会会长桑吉表示,当地各族群众学习马头琴势头足,2012年4月,该协会成立之际,国际著名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老师也专程前来支持。目前,该协会已有60多名学生,并不断有爱好者加入进来。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员们差不多会弹10—20首歌曲,期间多次参与县上大型活动,反响不错。
桑吉透露,目前,教授马头琴技艺的老师数量还不够,县上正全力培养教学人才。此外,肃北县目前正招商引资筹备建一个马头琴文化基地,这样一来,就可通过培训、教学、研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传承优秀的马头琴文化。
学习马头琴演奏仅一个月的蒙古族女孩浩阿丽亚说:“蒙古族的曲子用马头琴拉起来非常优美,会使人不自觉地唱歌跳舞,令人心动,而学习这种乐器能够更多地释放快乐与激情。”(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