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武汉大学80后正副教授超百人 易中天曾破格留任【3】

2013年11月29日11: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武汉大学80后正副教授超百人 易中天曾破格留任

  英雄不问出处 五湖四海广揽才俊

  如果没有上世纪80年代武大的破格留任,“学术超男”易中天到今天也许还只是新疆的一名中学教师。

  1981年,原本在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学校当老师的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读完了定向培养的3年研究生,按计划应回到原单位工作。他的导师、年过古稀的胡国瑞先生急了:易中天是他“文革”后培养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美学专业唯一的研究生,要是把他放走,正准备成立的美学研究所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在胡国瑞的要求下,时任校长刘道玉在去北京开会时找到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要求破格留任易中天。通过校方、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协商,最终,刘道玉答应“以当年分配5个本科毕业生到新疆作为把易中天留下的交换条件”。

  事实证明,易中天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武大对待人才的“不拘一格”,不仅不拘于年龄,更是不问英雄出处。

  曾被康生钦点为反革命分子,并入狱10年的杨小凯,调入武大教书时尚未得到平反。

  到现在,武大引进教师还坚持着3个“三分之一”:海外三分之一,校外三分之一,校内三分之一,揽才不问出身,只看业绩。

  如今被引进的80后青年教师,待遇也大有改观,不再像当年的易中天一样,被迫挤在逼仄的筒子楼宿舍里。为了保障青年教师的收入,从2009年开始,对于35岁以下的教师,武大开始遴选“珞珈青年学者”:每年评选60名左右,聘期3年,享受每年6万元的岗位津贴,并由学校提供自主研究经费(理工医科20万~3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6万~10万元)。

  史良胜博士毕业时,留在武大并非唯一选择,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都给了他高薪的OFFER。但最终,他选择留下,一大原因就是武大给了青年教师最大的发展空间和最宽松的研究环境。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出国,他赴美进修期间,工资和奖金一分不少。“如果你真的热爱教学和科研,就不用担心受限制,你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史良胜说。

  研究型人才从哪里来 本科学霸都在实验室中

  10年前,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李振也曾是武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当时,28岁的他还只有副教授职称,便被学校“越位”授予博导称号。

  如今,在李振的实验室里,25岁的博士二年级学生武文博被称为新的“学霸”。在4年研究生期间,他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3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110,相当于30多个博士的毕业所需。武文博今年还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武文博坦言,自己在科研中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入门要趁早”:从大一起,他便进入实验室,大二开始就跟着现在的导师做课题。

  长期以来,武大都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科研团队,更鼓励他们参与跨学科的研究。这是另一种“不拘一格”,使得学生能够迅速找准兴趣点,取得科研成果。很多本校培养的青年教授,实际上都曾受益于这种培养模式。

  史良胜还记得,自己科研道路的开始也是在读大三的时候,在校园里看到一张“招聘广告”。广告的主人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一名老师,他希望面向全校,招收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他的野外调查课题。

  那是2001年,这种为实验室“招聘”学生的形式,在当时颇为流行。很多开放式的课题,对学生的专业、年级要求都没有限制,甚至文科生也可以加入。

  传统还在继续,不过,现在的老师不用再去教学楼或海报栏里张贴广告了。对于34岁的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付磊教授来说,他只需要在自己的课题组网站上标注一句话:常年欢迎校内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本课题组。

  如今,他的实验室里有十几名本科生、7名研究生。在实验室里,本科生绝不是给老师或研究生打杂的,很多新的想法都源自他们。新学期开始时,学院还会把各个实验室的学生打散,和各个实验室的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到今天,“本科生进实验室”在武大已经制度化,覆盖绝大多数学生。实践成果会作为“创新学分”,计入他们的总成绩中。

  硕士二年级学生马鸿旭觉得,武大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只要你有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找到一起实现的人,找到指导的人,找到实现的地方”。从大二开始,他就参与到自己所在的遥感学院的科研项目中。如今,到水利水电学院读研后,他转身做起了四五个本科生的“科研导师”。

  良性循环正在形成——80后教授们的实验室里,正在走出85后、90后的未来科研人员。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