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 孙中山"振兴中华"为先声【3】

俞祖华

2013年12月09日15:22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

  ■上世纪初期,时人纷纷从“文化复兴”、“文艺复兴”视角讨论民族复兴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与1912年中华民国的创立,不仅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终结,开启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而且还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打开了闸门,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从汉民族复兴到中华民族复兴的观念转变。但是民国成立不久,内有复辟逆流、军阀混战,外有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民族危机继续加深,刺激了民族复兴话语的进一步发酵,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初具雏形,“民族复兴”一词也正式亮相。

  有感于中华民国因缺乏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而成为空招牌,“五四一代”思想精英侧重从思想文化入手寻求复兴之路。时人纷纷从“文化复兴”、“文艺复兴”的视角,讨论民族复兴问题。不过,具体依靠何种文化实现民族复兴,当时的不同思想流派有着不同的思考。

  作为新文化运动论战一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把民族复兴归结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复兴。杜亚泉在《新旧思想之折中》一文中认为,中国固有文化“颇有足以证明西洋现代文明之错误,为世界未来文明之指导者”。梁漱溟在1922年出版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概念,指出:在中西印三大系文化中,西方化已过时,印度化还早,“最近未来第二态度复兴”即“中国化复兴”;“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只有昭苏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才能把生机剥尽死气沉沉的中国人复活过来”;“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儒家文化的复兴。

  胡适、蔡元培等自由主义者,向往西方文明,他们把新文化运动定位为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从1917年6月回国途中开始使用“文艺复兴”一词。此后,他在中英文讲演中频频使用这一名词,并以“中国的文艺复兴”来特指新文化运动,或从广义上指称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蔡元培1923年10月发表了《中国的文艺中兴》的演说,他说:“照我个人推想,再加四十年的功夫,则欧洲自16世纪至17世纪所得的进步当可实现于中国。那时候中国文化,必可以与欧洲文化齐等,同样的有贡献于世界。”

  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实现民族复兴不能靠东方文化,也不能靠西方文化,而要靠“第三种文明”即社会主义文明。这就在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做出了全新的探索。

  孙中山在晚年继续关注民族复兴问题。他在其《民族主义》的演讲中强调:民族复兴就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恢复到头一个地位”,而要恢复民族地位,就要恢复固有道德、恢复民族主义,“到了民族主义恢复了之后,我们才可以进一步去研究怎么样才可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他在讲演中还直接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批评列强想维持垄断地位,“不准弱小民族复兴”。

  国共两党在上世纪20年代都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以争取民族解放的主张,并共同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使之成了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责编:鲍坤子(实习生)、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