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 孙中山"振兴中华"为先声【4】

俞祖华

2013年12月09日15:22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源流考

  ■上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客观上激发了各界对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关注。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1932年5月,张君劢在北平创办了《再生》杂志,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其“创办启事”称:该刊定名为“再生”,“一方面根据历史之教训,他方面博征世界之通例,提出另一新方案,以为惟循此途可致中华民族于复生”。“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的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还有《复兴月刊》等。《东方杂志》31卷第18号开辟了“民族复兴专栏”;《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此后,“民族复兴”一说广为流行。上述刊物所发表的文章如:赵正平的《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之史的观察》,吴其昌的《民族复兴的几个条件》《民族复兴的自信力》,潘光旦的《民族复兴的一个先决问题》等。他们谈到,“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书籍,如吴庚恕于1933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于1935年出版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王之平于1935年刊行的《民族复兴之关键》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不仅为报界、学界、文化界频频言说,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责编:鲍坤子(实习生)、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