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图”系楚国卜筮工具
第四辑中还包括一篇题为《筮法》的文献,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不同于《周易》的卜筮方法。
据李学勤介绍,这篇文献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损。在2008年入藏清华时就发现,该竹简全篇大部仍维持原来成卷的状态。记者了解到,清华简由于年代久远,又因保存于地下,竹简大部分都散断。正因为如此,《筮法》的成卷状态非常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该卷竹简都有次序编号,为内容的整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筮法》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体例犹如一幅帛书。简文详细记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卜筮记录一致。
三篇文献中另一篇题作《别卦》,形制较小,本来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该组竹简没有序号排列,也无背部的印痕可作参考,只能根据内容进行排序。
价值: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认为,《筮法》中有将八卦分置八方的挂位图,在迄今所见《易》图中是最早的。其中八经卦的卦名类同于《归藏》。这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別卦》文献记载了六十四卦卦名,对于《周易》卦象、卦名、卦序以及经卦的衍生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释疑
清华简何时发现
流散海外多年校友5年前赠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接受校友赵伟国捐赠,入藏了一批在海外流散多年的战国竹简,总数约为2500枚。其中整简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简上一般都有文字。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这批由清华收藏的竹简被称为“清华简”。
清华简是一批有关经、史类经典的竹简,包括《尚书》《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和许多历史著作。清华简经过整理编排,总共约有64篇文献,总数近6万字,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大多数篇章已经失传2000多年,十分珍贵。
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因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没有受到“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