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益鸟图》。
经营机构:尝试请艺术家亲属鉴定
艺术品保真,难度不言自明。就像《功甫帖》事件,一时间众说纷纭难辨真假。
“前年保真拍卖会上有一幅黎雄才的作品,因为没有上款人,当时有专家拿不定主意,我们就从专场中剔除了。后来预展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对这件作品有异议,但上拍后还是有行家买走了。”彭先生认为,但凡有争议的作品,拍卖行需要从画风、纸质、来源等多方面等来衡量、鉴定。当买家提出异议时,再去找相对权威的鉴定者,比如作者的家属、后人、学生等。“去年也有一件关山月的作品,找到其家属,而他们一看就记得当时创作的过程,确定是真品。另一件陈大羽的作品,我们也拿到陈大羽的工作室,由他们出具了鉴定的证书,这样作为中介的拍卖行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也小一些。”
去年9月底,本报《赝品横行 画家亲属上阵打假》一文曾揭露了本地某中小拍卖行预展岭南画家周波作品时被画家亲属直指为假货的现象,拍卖行最终迫于舆论压力对拍品做出撤拍处理。
“第一场拍卖,我们有幸征集到了一批国内名家的油画,得自同一位藏家。我们也很谨慎,通过各种方式试图与画家本人取得联系,并把作品图片发过去请求鉴定。”一家拍卖行的总经理陈女士也赞同这种把关方式。
她还把关山月的拍品拿给关山月的女儿鉴定,但是结果却是赝品。“当时我心里很难过,但还是没有上拍。”陈女士说。她坦言,几乎所有的书画、油画都找到了画家、家属鉴定,但是确实有一件没有找到画家霍春阳,原因是藏家是她熟知多年的朋友,而且作品是1996年在汕头展览中购买的,作品还曾出现在外地的拍卖会中。
经过几方确认,这件作品上拍后顺利成交,而后画家向其确认确实是自己的作品。“我的标准一是买的人卖的人都高兴,二是买的人以后再送来,我还能收,东西还能再流通。”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品经营机构目前都在尝试跟艺术家本人合作,对早期流传出去的作品进行鉴定和认证。
拍卖行:需在作品的筛选上下功夫
艺术市场评论家金戈认为,尽管有人对某些天价成交持怀疑态度,但业内仍将拍卖作为一个展示的平台,关注上拍的作品的质量和价格。“画家本人或直系亲属愿出面鉴定,应该算是有利因素之一,不过也有些艺术家也不愿意出面,可能觉得会得罪市场上的某一方。还有拍卖行功课做得不够,赝品变成了漏网之鱼。有艺术家对我说,市场流通的冠着自己名头的作品,赝品数量是真品的10倍。这对市场各方参与者都是极大的伤害。”
他表示,现在企业收藏很时兴,一些企业家被某些无良掮客忽悠买假。“所以正确的市场引导、梳理很重要,而拍卖行也需要在筛选上下功夫,尽量选择那些有学术价值的、执着于艺术的画家作品,摒弃那些社会活动家和专门炒作的人。”(文、图/记者郭晓昊)
上一页 |